纵深发展过程中的山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探讨

2021-09-10 07:22张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摘要: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纵深发展的大趋势下,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平台总控、试点先行、带动全省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了平台总控、网状布局,创新理念、深度相融,多方合作、打造全媒体生态,实践为先、务求实效,打通基层、拓展功能的山西特色。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度相融;全媒体生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049-03

我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自2018年开始布局,按照要求于202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全覆盖。截至目前,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由数量的铺展进入质量和效果的深度探索过程。这一阶段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把已经建设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综合服务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各自探索模式和特色,进一步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纵深问题[1]。

对于这两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讨论的最核心的为什么建、建得怎么样、怎么建等问题,各方给出过系统回答。核心要求是以创新的思路和理念灵活地探索方式方法,目标是服务基层群众。

在这个背景下,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借鉴其他省份媒体融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原有的媒体布局和自身发展特点,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纵深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期,逐步探索出具有山西特色的建设和发展模式。

一、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和概况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步较早,2018年国家布局伊始,就响应号召大规模开展,至12月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批39个试点建设。

而起步早意味着探索更为不易,报系、广电系、合作和公司系模式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各有特色,这些常见的模式又不能完全适用于山西省建设情况,因此,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呈现出了一种看似脱胎于合作模式,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合作的相对独特的发展路径,即在全面布局、网状分布的基础上,建设由报系(即山西日报)和广电系(山西廣播电视台)合作开发模式的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作为总控平台,发挥省级中枢和总控职能。作为主管单位的山西广播电视台整合资源,把握全局,全面推进平台创新和各项建设。在这个前提下,市县两级共同发挥作用,每个市确定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建设融媒体中心样板,根据各市具体情况,探索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之路。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平台总控、试点先行、带动全省的局面。山西省在推进自身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采用云化的方式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营维护,目前已经实现包括山西日报和山西广播电视台在内的50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互联互通,在全国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中属于比较成功的案例。而目前建设的各县(市、区)级融媒体平台中,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样板,如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长治市的上党全媒体指挥中心等,在探索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也作为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整体布局中的局部路径,山西建设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色。

二、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特色

(一)平台总控,网状布局

早在2017年,山西省就着手建设省级融媒体平台,由山西广播电视台与山西日报社联合发起成立山西云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作为总控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全省的作用。

这一平台在为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各市县级媒体平台提供内容、技术等服务的基础上,把全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具备顶层设计的网状结构,能发挥各级媒体的联动优势,同时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为推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理念,深度相融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做好“融”,我国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都是合而不融。一方面,很多试点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平台的建设各有各的形式,导致很多省市之间很难接驳优质资源,做不好互通互联;另一方面,有些融媒体中心只是县域内不同媒体形态的简单物理相加,没有对新的融媒体中心的人事和岗位分工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甚至有些媒体还是依照原有的模式运行,媒体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在“融”字上做文章,把原来媒体融合的简单相加不断向相融转化。传统的“中央厨房”建设很多都是为建而建,有些地区形同虚设。而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则是一个更高规格的升级版“中央厨房”,这个平台更加兼容与开放,且可升级成长。它使用统一接口,便于与中央平台对接,也为市级预留端口,实现山西省媒体的共融共用。目前,该平台拥有七大系统、70多个模块的全流程业务支撑和管理的体系,具备采集和汇聚、指挥管理、内容生产和发布、大数据、舆情分析、云存储、云计算等功能,是一个集技术支撑、信息汇聚、内容生产和综合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平台。基本满足了省内合作媒体的日常新闻生产、发布、管理等需求,形成了全省融媒体建设的共建共融[2]。

各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都非常注重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简单的相加到相融之间的转变,转变观念,推进媒体之间真正的深度融合。山西省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都着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功能的新媒体矩阵。如山西广播电视台近几年一直把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作为推进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推出了视听融媒体中心、“黄河Plus”客户端、融媒体工作室等融媒转型的标志性项目。在地方,长治市上党区将报纸、电视台、新闻网站合并成融媒体中心,一方面,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不断开发手机客户端,如“上党门”APP、政务服务平台、FM96.4上党之声等多种形态的新媒体产品,除了自身开发的7种自有媒体形式,还有20多个其他媒体平台加入,不但实现了理念的融合,还有产业的跨界和全媒体的深度相融。此外,融合过程中还不忘做减法,把传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媒体形式逐步消减或撤掉,比如将报纸改为每周二期,同步配套电子刊物,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先后被列入中宣部重点扶持的57个县级融媒体建设试点、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区。

(三)多方合作,打造全媒体生态

山西省的几十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和外界建立合作,这也是顺应融合的理念,在和各种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乃至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寻求技术、内容以及人才的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媒体融合工作,构建多方合作的全媒体生态。

以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为例,从平台启动开始,在探索自身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寻求和外界的合作。仅2019年,平台就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联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覆盖技术和管理以及运营等多个内容,在新兴的5G网络技术和新媒体产品制作甚至前景大好的电商和游戏等领域都开展了合作。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借由外部的支持为平台提供了技术和服务等领域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各个县级城市的运作能力,为行业拓展了市场,进而打通了技术、内容及服务等领域的壁垒,有利于形成媒体融合真正的全媒体生态。

之后,平台与华为、阳光云视等公司合作,不断提高平台的技术含量,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平台的运行主体山西云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加入了山西省新媒体学会,与全省高校、新媒体行业高端人才共同研究与探索山西省新媒体发展与媒体融合之路。太原日报报业集团与山西传媒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等领域开展全链条、全方位的合作,也使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和一体发展、构建全媒体阵容方面得到了人才和技术的有力支持。

(四)实践为先,务求实效

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是山西省加快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结果,39个试点依据规划启动上线,因此建设十分主动和迅速。建成启动以后,各级融媒体中心又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把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随着山西省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各级融媒体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个领域积极运作,充分发挥了全媒体融合的优势和作用,如在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二青会、太原低碳能源发展论坛等报道中,综合运用融合传播手段,制作出了大量口碑与传播效果俱佳的作品,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一年来》等。这些融媒体作品借助各级媒体力量,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推广,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在两会报道中,平台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打造了一批包括短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新型融媒报道内容,形式上新颖活泼,内容又喜闻乐见,获得了大量好评。

(五)打通基层,拓展功能

如今,新时代文明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应该同步发展。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把基层群众对服务的要求和提供服务对接起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不管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是效益的提升,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群众,为他们提供舆论、信息和服务平台,这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

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如此。建设平台和融媒体中心都是为了拉近信息传播从内容生产方到受众的距离。建设到县级的目的就是深入基层,满足基层群众在党建、政务、信息等各个领域的需求,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服务群众。

如山西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融媒体旗舰产品“黄河Plus”客户端,以“民生新闻+公共服务”为定位,开设要闻、社会、报料、办事、视听等专栏。长子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则与当地的政务建设密切合作,打造长子县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包括交通管理、教育培训、出入境、户政业务、社会保险等诸多社会服务,极大地实现了便民利民的效果。长治市上党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地方行政机构合作,合力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将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成覆盖区、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了服务于党的宣传、基层群众和社会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2019年的第四届山西文博会上,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展区的智能机器人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利用新媒体全方位服务民众的快捷和便利。智能机器人会主动对话,请求为用户服务,能做到对话有应答,触摸则会弹出用户需求的内容。这不仅直观地展示了融媒体在便民服务上的方便快捷,还体现了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升级的新趋势,即媒体融合不仅能融合高科技、新型媒体、互联网,还将在今后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融媒体产品可以以文化为基因,以想象力和创意为翅膀,颠覆传统的媒体服务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模式的探索,核心思路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上思路清晰且灵活多变,各级融媒体中心都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效和探索出路,最终实现服务人民群众的核心目标。

三、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山西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山西省具体情况导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是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根本的问题是思维僵化、观念陈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创新理念思路,就需要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在融合过程中抛弃传统媒体制作内容的思维,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创新最重要的是从理念上求新求变,而山西省传统媒体在多年发展下形成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要发生改变,需要多个领域的改进和更新。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与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及时跟进这种变化,否则观念跟不上,后续的内容生产到传播各个领域的工作都难以开展。

其次,内容生产落后,质量低下,同质化严重。当下的媒体环境相比从前更迅速和方便,但也更浮躁和急功近利。很多媒体在速度和效益目标的驱使下,一味求快热度和流量,在内容生产过程中衍生出诸多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如为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而忽视内容质量,不进行调查核实就发布信息,造成内容不准确甚至失真;也有媒体为了追求快速编辑出现大量错别字及视听效果粗糙的现象,造成受众阅读和观看过程中的困扰和不适;另外还有的媒体在眼球经济发展下,为了博关注而不顾内容严肃性,诞生大量标题与内容不符的“标题党”信息。这些都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各级融媒體中心都应以把自身建设成为核心舆论阵地为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内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最后,人才短缺,技术相对滞后。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传统的以岗位和分工进行的人员编排已经开始制约融合媒体的灵活发展,新型融合媒体需要的是能拍、能写、能制作的全面复合型人才[3],为了适应当下内容生产和发布速度更高效的大环境,要求融媒体中心从业者能灵活适应各种媒体形态,能单独快速地完成内容生产和发布,这类人才目前尚十分匮乏。除了人才,技术问题也同样限制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多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目的都在于服务当地受众,在技术上要求与当地政务、党务、公共服务等领域打通,因此面临技术上的破壁问题。而每个省各县市情况各异,技术和规格的要求上特色各异,差异化开展工作的同时又需要全省统筹发展,导致在端口的接驳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技术上的壁垒不打通,融媒体中心建设就难以为继。在技术的背后,实际上还隐含设备、资金等问题,这些方面的供给不到位,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跟不上,同样会限制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对策分析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需要从政府到地方共同努力,从不同维度采取措施。在体制层面上,不断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在管理、渠道等各个层面形成保障;在内容生产上,深耕细作,结合各地方和平台特色讲好山西故事;在人才领域,建立更科学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多方引进使用人才,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好人才队伍[4];此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解决技术问题带来的限制。

四、结语

纵观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不难看出,在纵深发展阶段县级“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十分复杂,面临诸多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山西模式的探索,既是在符合山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特色尝试,又遵循了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普遍现实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君昌.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思考[J].北方传媒研究,2019(05):4-9.

[2] 王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山西实践[J].新闻战线,2019(09):90-92.

[3] 黄楚新,刘美忆. 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及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1(01):39-45.

[4] 郑路娜.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困境与机遇研究[J].传媒论坛,2021,4(07):48-49.

作者简介:张艳(1982—),女,河北任丘人,硕士,講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