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
体育微课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辅助,不仅能弥补体育课程在时间、空间,呈现上的不足,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视频制作上的问题,导致体育微课功能并未充分发挥,由此本文总结在体育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之提供优化对策,助力充分发挥体育微课价值功能,提升教学质量。
碎片化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特征,如何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泛在化,快节奏,碎片化获取知识的需求,也将是教学升级的必经之路。体育微课就是体育教学“快餐化”的重要探索,并且伴随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和剪辑软件操作简易化,体育微课进入到了全新的众创时代。在见证发展的同时,存在于体育微课制作中的问题也愈发凸显,所以总结问题并为之提供改进和优化的策略,对于提升体育微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微课制作现状
本文选取中国微课网,第四届微课大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播放量居前100的参赛作品(数据截至2020年4月15日)进行分析;
1.1 教学设计方面
在100部参赛的体育微课作品中采用直接导入的占73%,问题导入占23%,情景导入占4%,导入形式较为丰富,但部分教师并未考虑到体育微课的时长特点,直接将线下体育课常规的课堂导入模式直接移植到线上体育微课中,导致导入时间过长而侵占教学内容的时长,破坏微课的比例结构,并且采用的导入方式也并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很好的调动学生兴趣。没有瞬间激发出观者的学习意愿。
体育微课主体部分,应该是以体育学科中的某个运动技能或者理论知识点为教学主题,由于部分教师对体育微课认识不足,盲目的将线下课程内容移植到线上微课,由此导致36%的微课内容选题偏大,知识点聚焦不清晰。但為求得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就必须增加时长,所以67%的时长在8-12分钟,导致微课不“微”失去了必要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是要“简”,同时也要“精”,力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有小体量,同时有大能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体育微课却只有“简”的形式,没有“精”的实质。呈现出重讲解,轻学练的现象。没有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教学设计也不够完整。
对于体育微课内容选择,不仅要聚焦在一个知识点同时也要有对于学生兴趣分析,以教师视角选题,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并且内容缺乏价值定位,学生无从产生求知需求,也不知如何学以致用。
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可以说繁简由人,但导入,主体内容,课后互动反馈这三个部分却都不可或缺。但83%的体育微课并未设置与学生互动并获取反馈的环节,既不能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也无法推进后续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1.2 视频制作方面
体育微课内容呈现大致可分为三类:ppt录制+讲解类视频占比53%,真人视频讲解占比37%,动画类视频占比10%。将原本动态的体育教学内容,以静态ppt+讲解的形式呈现,是对体育微课的特色的埋没。体育微课视频制作,不仅要能够体现体育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视听体验。部分体育微课拍摄角度死板单一,视频色调不统一,画面转换生硬,无转场,对于动作细节呈现不足,画外音语言风格,过于严肃,亲和力不足,背景音乐,风格陈旧。
2 体育微课优化对策
2.1 导入要有“爆发力”
所谓具有爆发力的微课导入,是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发疑问,好奇是较为常用的课堂导入模式。其实许多情绪都能够引发持续关注和学习的意愿,如认同,共鸣,挑战,感动等,共鸣强烈的情景画面,感人振奋的体育精神,都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进一步的学习。
2.2 内容要有“凝聚力”
“凝”将选取的教学内容凝练成一个知识点,切忌贪多贪大;“聚”选取的内容要对应学生的兴趣点。微课是课堂教学的课外补充。精准对焦学生需求,才能引发自主学习,定位学生需求,需要结合学科知识,从时间,身份,需求,三个维度出发,聚焦一个问题,挖掘其背后的兴趣点和问题点。
2.3 课后互动要有“亲和力”
亲和力不仅是确保持续知识输出的同时也要做到“去中心化”的轻松表达。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师生平等互动关系。更是要在课末提出疑问,组织模仿,发起挑战,引发后续学习或引导师生互动。将学生圈层化,进一步加固学生“黏性”。
2.4 用镜头语言体现教学设计
拥有清晰的教学主线,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并能通过镜头与场景的变化,明确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学生实践。文字或配音与画面节奏匹配,内容呈现不宜平铺直叙,要能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表达;画面整体色调一致、声音要清晰,字幕醒目但不突兀;制作追求简约,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便于社交平台二次传播,实现体育知识共享。
体育微课是体育教学的课外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践意义重大,同时其功能与价值属性也值得进一步探究与发掘。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