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始终流淌在吴中光福这方美丽的热土之上。77年前“冲山突围”的革命故事,众人周知,再度重温烽火年代,内心无法平静。
在太湖之滨、光福镇的西面,有座不足2平方公里的孤岛——冲山岛,小岛四周被青青芦苇掩隐,美丽却也感伤。这里是太湖渔民生息、避風的港湾,当年的“芦荡传奇”就发生于此。抗战期间,岛上有农民、渔民70多户,近300人,建有“兄弟会”“姐妹会”等群众组织,他们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展开斗争做好了坚强后盾。
20世纪40年代初,江南百姓在日寇的铁蹄下艰难挣扎。时间回到1944年9月初,当时新四军为了扩充苏西抗日力量,中共苏西县县区干部、游击队员、民兵骨干50多人集中在冲山岛进行军事训练。9月9日这一天,队伍刚刚到岛上报到,却因叛徒告密,日伪军300余人乘汽艇把小岛围得水泄不通,企图一举扑灭太湖地区的抗日力量。敌人还宣称要活捉中共苏西县委书记薛永辉。
薛永辉,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是一位活跃于无锡地区的共产党员。当年在太湖苏西、锡南、马山一带,他带领游击队狠狠打击日伪军,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司令”。当天的战斗异常激烈、危险重重,战士们在薛永辉的指挥下,采取各种方法撤离冲山。水性好的泅渡到对岸谭东村,有的则在晚上乘船渡湖脱离险境。而薛永辉和民兵李兴根、女干部严月落等5人于9日傍晚,在17岁小姑娘顾阿妹的引导下,躲进芦苇深处隐蔽。就这样,五人在芦苇丛中足足藏了20天,历经折磨艰险,在当地群众的全力掩护和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
据记载,当时日寇登岛后,一边疯狂搜捕,一边纵火烧房、杀人抢夺,把全村男女青壮年关起来审讯。经过一天一夜后,日寇将村民集中到禹王庙的广场上,让老人小孩站一边,青年站一边。四周架着十几挺机枪,不时鸣枪吓唬百姓,逼迫交出薛永辉等人,老百姓冒死保护了5位游击队员。此后,5位战士躲进芦苇荡里开始从长计议,谋划布局,与敌人展开一场持久战。敌人反复对芦苇荡进行扫射,逼迫村民火烧芦苇,又逼迫村民拿着竹竿、扁担等长条器物,排成“一”字队形,自里向外地将芦苇成片压伏。为保护游击队员,群众边打压边叫喊,有意提醒游击队员及时躲避。有几次薛永辉等人差点暴露,好在群众机智地蹲下身子,谎称水深不能前行,这才躲过一劫。
5位战士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他们忍受着日晒雨淋、蚊叮虫咬和饥饿的煎熬,长期浸泡在水里,皮肤浮肿,甚至溃烂化脓。他们饿了挖芦根、捋稻谷充饥,渴了喝太湖水。一旦遇到敌情立刻藏进水中。突围出去的游击队员则在岸上袭击敌人据点,试图转移敌人的注意力。面对着严峻的生死考验,薛永辉给大家鼓劲加油,“听木壳子船声、机枪声,可断定鬼子还没有撤退。敌人想要活捉我们,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拼出最后的力气。”5位同志在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毅力,顽强坚持了20个日日夜夜。
20天怎么过?记者也从野外求生专家那里了解到,根据季节,夏天20天可以吃芦苇根的芯,喝太湖水。当时日寇扫荡时不能用明火,否则会暴露。所以不能吃动物类的,如蚯蚓。专家表示,20天虽然艰难,但应该可以存活,春秋季晚上温度低,面临失温和饥饿的困难,冬天20天活下来可以说是奇迹了。
不管怎样,在岛上待长了,敌人也疲惫不堪。后来中共太湖地委闻讯,特派新四军第六师独立二团前来支援,敌人得知我部主力前来救援,加上听闻村民“放风”说,薛司令已带领游击队员游出冲山,在某地有人看见他在指挥作战呢,敌人居然信以为真,于9月29日上午无奈撤离了冲山岛。薛永辉等5位同志终于突围。
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新四军与太湖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创造了革命奇迹。当时岛上有一位“红心保长”,名叫李柏祥。李柏祥是光福冲山岛人,1941年,中共地方党组织安排他担任冲山岛“伪保长”。部队指战员是“保长”家里的常客,同志们一到冲山,吃的、住的、用的大多由这个“保长”安排。李柏祥为新四军工作非常隐秘谨慎,但敌人耳目还是有所察觉,他曾两次被日寇抓去,任凭敌人折磨,他毫不松口。后来薛永辉等同志通过关系将他保释出来。
走出芦苇荡后,5位战士身体虚弱,急需调养,乡亲们为他们煮稀粥、熬姜汤。为了防备敌人的“回马枪”,李柏祥当天深夜就将薛永辉等人秘密转移到阿舅家密室内,在那里连续补养了3天。李柏祥再将其秘密转到潭西村黄球娣家休养。后来,薛永辉率部稍事休整后,又重新回到了抗日战场。
“冲山之围”中,突围幸存者24人,遇难牺牲者31人。这一历史事件被载入史册。虽然已过去77年,但太湖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故事依然在这方水土流传,激励着太湖儿女团结拼搏。
今天来到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队纪念馆,最先敲打内心的便是那座庄严的群雕,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战士严月落、王坚、张云和民兵李兴根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5位战士手握短枪、目光笃定,凝视着太湖。馆内更是展现了这支新四军地方抗日武装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从陈列的游击队员用过的生活用品、作战工具、信件等,斑驳的痕迹无声诉说着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见证着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走出纪念馆,记者站在太湖阁前居高远眺,烟波浩渺,芦苇丛生,景色多娇。如此美好的生活图景,来之不易,且珍惜。的确,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感谢吴中区光福镇党政办提供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