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根据人们交际的需要,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给该语言打上历史的烙印。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其中经历了无数次分化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疆域扩大了,人口增多了,社会发展了,事物纷繁复杂了,汉语词汇量随之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来词,因此,汉语中的外来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本文从“汉语中外来词的时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性质”“汉语中外来词的作用”三个侧面对“汉语中外来词的融入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汉语中外来词;融入问题;解析
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战争、贸易、文化交流和知识移民的杂居,均导致语言接触,主要表现为相互的影响,语言接触导致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内部的不同方言之间的交往,所产生的结果。使双方或多方语言都发生一些变化。一种语言受另一种语言影响的常见表现是借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稳定而长期的接触有可能改造一种语言,或产生出一种新的融合性语言。”[ ]由于所经历的时间久远,人们会淡忘其前世今生。古代汉语文献非常丰富,其中蕴藏着众多的外来词,有些已经不易被辨认。运用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俗地讲,只可以解释清楚现代和当代的外来词融入汉语的方法。而语言的发展,并非是一刀切现象,它会经历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只研究现、当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不能含概汉语中的全部外来词,也背离了汉语的发展规律,本文只有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汉语中的外来词。
一、汉语中外来词的时代:
汉语中的外来词数量很大,融入时间很长,性质便可略见一斑。
(一)洋奴式的外语外来词。以下这些词汇包含的内容很广,涵盖中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溯为何会出现如此多样的词语?非常令人不解。这些词语所指称的事物并非来自一个国家,但是由于受中国交通、信息、视野的闭塞的局限,在对外国货、对外民族不了解的情况下,国人认定它并非国货时指称外国的、外族事物时一概以“洋”指称。这些词汇融入汉语之后,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丰富了汉语词汇,如:洋人洋布洋火等等。
(二)主观式的外来词。汉语中有不少带“胡”的词语,并不是外来词语,而是汉民族以一种排斥的、主观意识命名外部事物的词语:如“胡族、胡服、胡说八道、胡麻、胡椒”等,“番邦、番茄、番薯、番镇、番石榴”等等。这类词语在《木兰诗》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的诗句,这些词语表明,在北朝时期,中原汉民族在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战事接触中,见到了对方的奇特事物,并不懂对方的语言,便抱以偏见,以主观方式命名对方事物而成。
(三)开拓式的外来词: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文学、历史学界广为流传。其中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记述了很多西域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这些词语承载了西域各少数民族民情风俗,其生动程度至今跃然纸上,几千年流传,经久不衰。诸如:“大月氏、单于、大宛、盐泽、热海、疏勒国、葱岭、身毒国”等等。这些词语,因其现在地源归属中国版图,人们误以为其是汉语词语,久而久之,已经不知道这些词语是外来词语了,其实不然。
二、汉语中外来词的作用
(一)改变国人观念。从外来词语融入汉语的全方位看,主要表现是,从周边国家的语言中陆续融入汉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观念。从西域各少数民族语言中融入汉语的词汇,逐渐影响到汉廷为了与西域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影响到选派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合婚企求周边稳定。从俄罗斯语言中融入汉语的词汇,反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推翻封建统治者,建立人民的红色政权。
(二)强化汉语系统。1898年,马建忠根据自己多年学习外语的经验,参照拉丁语法体系,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汉语语法体系,在《马氏文通》中首次将汉语实词、虚词进行了分类,这在汉语语法发展历史上是一大革新。
其次,外语词语融入汉语之后,引起汉语词汇系统的强大变化。汉语中的“头、儿、头、八、第”等构词语素,就是从外语的构词语素中借鉴过来的。过去汉语把“员、手、阿、头、八、第”称为虚语素,名不正,言不顺。借鉴外语的构词语素理论,处理汉语中的“员、手、阿、头、八、第”等虚化语素,从中得到了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结果。
(三)丰富汉语词汇量。从古到今,基于外语外来词的增加,每个时代具体增加了多少词汇,这里没有翔实的统计数字。但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共收录9353个汉字。2012年7月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了13000多个汉字,69000多个词条。从9353增加到13000的字数,肯定与外语外来词语的融入关系密切。另外上面所讲到的各个时期的外来词,在《诗经》时代是没有的。这样对比起来,各个时代外来词的递增,真正起到了丰富汉语词汇量的作用。
結语:以历时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外来词,才是最科学的态度。道家理念提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语中的外来词更是如此。它不仅是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的现实存在,也是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历史语言见证,更是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融合发展的历史承载。由于距今时代久远,汉语中的有一些外来词,已经不被人们知晓它是外来词了,反而误以为它原本就是汉语词语。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汉语中的外来词语,才可得知汉语中外来词的真实面目。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242-249.
[2]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底一版.
作者简介:杨凌,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