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菊 孔祥忠 文雯
摘要: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各种观点在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不断传播、碰撞,舆论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地方主流媒体而言,新闻评论是其舆论引导的旗帜和灵魂。如何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让新闻评论发出理性、权威的声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为例,分析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如何破局。
关键词:全媒体;地方主流媒体;知识型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83-03
全媒体时代,信息洪流浩浩荡荡,却鲜有独到见解;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却难以独树一帜。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做好信息解读、树立正确导向、保持鲜明立场,是媒体提升权威性、影响力的必然之举。新闻评论,作为有观点、有态度的新闻产品,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定海神针。知识型新闻评论是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它与网友发布的简短评论或自媒体撰写的主观评论不同,不仅具备时效性、普适性,而且能为受众提供新的经验和信息框架,其特点是具有思想性、价值性和专业性,能让受众有所启发、有所收获[1]。知识型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新闻评论应有知识、有营养,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所写的新闻评论有思想、有内涵、有质量,通过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和有深度的言论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作为重庆市涪陵区的主流媒体,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新闻评论,努力以知识型新闻评论强声,夯实地方舆论阵地,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在成立之时,就设立了评论部,由专业新闻人才专职负责全媒体平台的评论工作。“舆论引导的主阵地、文化传播建设的主渠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服务群众的主平台”是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定位,而新闻评论部就是其做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的急先锋。新闻评论部自成立以来,在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期望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展现主流媒体的思辨性、前沿性、战斗性,真正做到“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一、守阵创新,做好知识型新闻评论
(一)坚守阵地,当好宣传员
新闻评论能凝识凝心、聚信聚力,能引导大众建构有序、向上的社會秩序,知识型新闻评论的这一作用更为凸显。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新闻网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宣传好、阐释好、落实好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当好党的宣传员。
(二)做好策划,精选题材,当好“引路人”
地方主流媒体,要致力于办有观点的、有思想的媒体。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依托新闻评论部,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稳定大局、社会公正、社会法治以及公民个人素质等方面策划好新闻评论,精选题材、撰写评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1.围绕大局写评论,体现担当。在发表新闻评论前,新闻评论部会按照中央部署,根据重庆市委的决策及重大活动安排及时做好策划,及时发出党报声音,体现党的意志,弘扬社会正气。如重庆两会期间,发表了《让市“两会”精神在涪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结束后,随即发表《致敬楷模向着春天再出发》;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后,围绕保护长江,连续发表了《下功夫做好依法护江这篇大文章》等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文章有力度、有深度,每一篇都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笔,体现了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2.围绕“中心”写评论,当好“喉舌”。地方主流媒体应服务地方发展。在新闻评论策划中,新闻评论部聚焦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就地取材。比如结合涪陵区的党史学习教育,评论部推出了《用好本土资源,让党史教育“活”起来》《呼唤更多新招鲜味》《世界读书日更要学党史》等评论文章,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围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春季就业、环境保护等民生热点问题,及时发表《以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筑起防疫阵线》《让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让家门口就业更具吸引力》《环境安全底线岂容突破》等新闻评论。涪陵区两会期间,还围绕区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十个新提升”,陆续推出了《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加快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等十篇时政新闻评论。
3.围绕新闻日历写评论,当好舆论引导员。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发出正确的媒体声音,是新闻评论的职能和职责。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新闻评论部十分注重新闻日历,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及时推出相应的新闻评论,正面引导舆论。如春节期间推出了《留涪过年一样温暖》;开学季推出《新学期,老生常谈话题要“常谈”》;植树节推出《植树节要“植”更要“树”》;清明节推出《清明追思应重家国情怀》;五四青年节推出《建功立业,青春方能无悔》等,做到了主要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新闻评论不缺席。
(三)根据不同的媒体形式做差异化的新闻评论
全媒体时代,依托新传播技术和手段,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化。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正尝试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来拓展新闻评论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同一篇新闻评论发布在报纸、电视和手机客户端等不同的媒介,因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同,文章标题、文章结构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比如三八妇女节时推出的《启航新征程巾帼建功正当时》一文,报纸和电视所使用的文本,除标题一致外,文章部分内容、字数等都不相同。从篇幅上看,报纸新闻评论稿件篇幅稍长,共537字;而电视版为了凸显电视语言精练的特点,将稿件浓缩至近370字。相较之下,报纸新闻评论稿件更加丰富,其中还对“官俐琴、刘彩等人被评为2020年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进行举例,而电视稿件则删去了这些例子,更加精练。
1.打造新闻舆论品牌。地方主流媒体要通过新闻评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打造新闻舆论品牌,从而树立新闻评论的权威性,提高社会认同度。为此,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创办了“白鹤时鸣”新闻评论栏目,并结合融媒体的优势,在报纸、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及时进行刊登和推送。“白鹤时鸣”栏目中,新闻评论内容丰富,有涉及中心工作的时政新闻评论;有涉及焦点、热点问题的快评;有涉及民生实事的短评。评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新闻领域资源优势等,通过对新闻观点的分析,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和观点传递给大众。
2.各种体裁齐上阵,筑牢舆论之基。新闻评论体裁丰富,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编者按、短评等。在新闻评论的运用上,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不同的报道需要,各种体裁齐上阵,通过思想引领来凝聚人心,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树立共同价值、明确共同理想、形成共同追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新闻评论体裁的运用方面,涉及全区重大会议和活动期间的新闻评论,一般用社论。如涪陵区两会期间,推出社论《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热烈祝贺政协重庆市涪陵区五届五次会议胜利闭幕》《奋力谱写涪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热烈祝贺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这两篇社论对区两会议程、重要作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今后的重要任务等进行了评论,对激发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热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各媒体平台新推出重要栏目或系列报道时,一般要配上编者按。如在2021年涪陵区两会闭幕后,为贯彻落实区两会精神,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推出重磅栏目《时政聚集--围绕“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奋力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在这个栏目推出的第一期,便在栏目下配上编者按,就开辟这个栏目的背景、目的、意义等进行了简要阐述,让读者对栏目有清楚的认识。而在报道全区一般性活动时,应配以短评。如“国家安全日”宣传活动的新闻报道,就配了短评《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一把锁》等。通过传播不同体裁的知识型新闻评论,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二、当前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新闻评论存在的不足
知识型新闻评论作为高质量的新闻评论,一直是涪陵区融媒体中心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筑牢舆论阵地的重要抓手。对此,其从机制上对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不足。
(一)各新媒体平台没有有效串联
目前,涪陵融媒体中心有报纸、电视台、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微信、微博等全媒体矩阵。但新闻评论大多在报纸、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刊播,没有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号、头条号等平台。正因如此,无法形成万箭齐发的舆论矩阵,削弱了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话语体系上放不开
新闻评论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而这种“说服”最终要靠语言来实现。全媒体时代,对新闻评论语言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评论革新迫在眉睫。这种革新需要新闻评论舍弃以往刻板言语方式,要在坚守自身价值底线的前提下,用更加活泼、接地气的文风,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清新质朴且有力的语言来表达立论、强化观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主流媒体无法打破传统新闻评论的表达惯性,无法在传统和革新之间找到契合点,能用、会用、用好融媒体时代的言说方式仍是当前地方主流媒体面临的极大挑战。涪陵融媒体中心在新闻评论的有效传播中,为找到传统和革新之间的契合点,曾尝试重庆方言版新闻评论,但因多种原因,最终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可见,新闻评论言说方式的革新任重道远。
(三)做强新闻评论品牌难
目前,地方主流媒体都有树立新闻评论品牌的意识,但要把品牌做大做强却是“难言之痛”。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虽然创办了“白鹤时鸣”这一新闻评论品牌,但对该栏目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位,而是一个大而全的栏目。若要做有特色、亮点的新闻评论品牌,就应明确栏目定位,准确策划符合栏目定位的选题,从而彰显新闻评论栏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评论栏目中独树一帜。
(四)新闻评论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新闻评论需要高素质的新闻评论员。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还要有独特的新闻观察视角和评析观点,能针对不同的新闻选题和节目性质从专业化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抽丝剥茧,通过深度评析传递正面价值。简单来说,为了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新闻评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是集合播音主持、采访撰稿、评论评析于一体的全能型新闻人才。但就现阶段的从业队伍看,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员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全能型新闻人才少之又少。
三、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的建议
(一)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引领是地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的首要之义[2]。地方主流媒体代表的是主流意识,因此知识型新闻评论必须在价值引领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识型新闻评论写作當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章的“筋骨”和“血脉”中,以此作为立论来主张见解、阐明理由、表明态度。可以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识型新闻评论价值属性,是立场,也是基本盘。换言之,知识型新闻评论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舆论引导,调动起各方支持改革、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潜力、释放活力。
(二)用好各传播平台,做好议程设置
知识型新闻评论主要以思想引领来影响受众,其前提是观点的有效传播。若受众接收不到观点,何谈影响人。因而,用好融媒体平台,做好议程设置尤为重要。
1.子平台要携手发力。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做好知识型新闻评论,首先要做好“融”的文章。融媒体的各个子平台要共同发力,形成传播矩阵,达到万箭齐发的效果。一般而言,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区县级融媒体中心至少保留有一纸(报纸)、一端(客户端)、两微(微信、微博)、一网(新闻门户网站),绝大多数还有抖音、快手、视频号等运营号。要打好组合拳,就要把各个平台用好用足,让权威的声音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到受众身边。
2.形成多样化传播矩阵。不同的媒体平台,要根据各个平台不同的特点制定个性化产品,进行深耕细作。针对同一事件的评论,可从不同角度评、可用不同方式评,每个观点或纵深推进呈递进关系,或化整为零显“包抄”之势,把一个问题说清、说深、说透。比如,报纸可用千字内评论;微信可尝试漫画形式配几句短评;微博可把观点中的关键句提炼出来做成九宫格形式;视频可采取“主播方言热评”的形式,还可以创新制作图文、动图、H5、语音等,让严肃的新闻评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推送时间要精准,开辟栏目要贴近。为了更好实现传播目的,除了内容、形式要用心外,还要在推送时间等细节上下功夫。例如,微博受众更加偏向碎片化阅读,推送时间就可以选择在早晨8至9点间,以方便大家在上班路上阅读。客户端受众更加偏向深度閱读,推送时间可以选择在上班期间,让受众顺应工作状态进行细致、理性分析。短视频受众临睡前有刷短视频的习惯,那么视频、语音类新闻评论若在夜间推出,就能更加精准地触发受众的关注点。此外,不同平台应考虑为新闻评论设置固定栏目,结合推送时间、平台特点设置不同名称,如此能更好地唤起受众情感的依赖和共鸣。
(三)畅通传播渠道,新闻评论也能“吸粉”
全媒体时代,虽然受众拥有了更多参与新闻评论的权力,但很多地方主流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仍然只是将传统的写信、打电话改为了微信、微博留言,只是简单增加了留言渠道,对受众的意见不够重视,不能及时予以反馈[3]。事实上,新闻评论如果能及时与受众互动,传播效应会大大增强。对此,传统媒体可采取在评论后链接二维码,引导读者参与评论。微信、微博、短视频则有天然优势,对于有用、有效、有趣的受众评论,可以进行及时回复,与其互动,以此增加平台的活跃度,也更易“吸粉”。一旦所评内容、制作形式能够激发受众共鸣,就能成倍提高受众关注度,更快实现二次传播效应。
(四)练好内功,让新闻评论更出彩
做好知识型新闻评论,关键在人。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在议题设置、内容选择、传播形式等方面面临转型,要求新闻评论员练好内功。面对时代变革,新闻评论员要不断增强融合意识、创新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加快知识更新,夯实自己的真功夫,练精十八般武艺,练就符合不同媒体平台口味的写作技巧,努力成为评论界的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淹没,新闻评论员只有练就硬功夫,写出的评论才能更富时代性和感召力,才能满足人民期待,经得起时代考验。
四、结语
在全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给新闻评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地方主流媒体要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就要用好新媒体平台和手中的话语权,顺应时代发展,在变革中不断创新,做好内容和渠道方面的转型。要因时、因势、因需积极发声、释疑解惑、引导方向,传播更多新闻评论精品,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晓.主流媒体如何做强知识型新闻评论[J].青年记者,2020,1(18):59.
[2] 杨树.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创新与发展[J].中国出版,2020(12):28.
[3] 宋林涛.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J].传媒论坛,2020,3(07):37.
作者简介:杨莉菊(1989—),女,云南楚雄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舆情。
孔祥忠(1973—),男,重庆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评论。
文雯(1983—),女,重庆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时政新闻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