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像叙事与国际传播研究

2021-09-10 07:22:44李群群李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媒体

李群群 李鑫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变革与创新,世界各国通过多元媒介手段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见证了现象级的跨文化交流盛况。各民族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江苏省是一个文化大省,从地理坐标角度来看,江苏以古运河为连接点,孕育了历史悠久、特色多样的民间传统艺术与文化。可以说江苏段的大运河串联起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民间文化艺术大河,江苏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是运河文化孕育出的独特的、壮丽的民间艺术瑰宝,能够为江苏创造珍贵的文化价值,提供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江苏运河文化带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响叙事与国际传播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扎根江苏运河文化带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像呈现,深耕民间手艺人传承故事叙述,借力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搭建民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国际话语媒介场域;矩阵式创造日汉、法汉、英汉等双语精品艺术系列作品,以江苏运河文化带民间艺术系列专题短视频为主创单元,搭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航道,力争打造文化大省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品牌与国际名片。

关键词:运河文化;影像叙事;新媒体;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06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外语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A0756

一、研究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

民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文化烙印,在对外传播中易受到语言因素的制约,容易在跨文化语境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缺项”现象,因此,以多种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融合而成的全媒体为介质,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模态语篇为内容的对外传播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调研现有传播途径,同时收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多模态报道作品,运用视觉语法理论从语篇语境、语篇构建、语篇设计角度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并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探讨全媒体具有的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互动传播效果好等优势,调整对外传播策略,提升民俗文化传播力。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其中,民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语境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为了避免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误读、民俗观念错位等现象,须充分了解民俗语言、元素、符号对当地市场和消费者的作用,考慮到对象国社会文化语境的接受程度,才能消除偏见、增进了解,保证民俗文化传播的效果。因而,本土化策略、“他说”策略等话语策略均需成为研究重点。一方面,利用对象国的语言与媒体平台,建立本土化的传播渠道,以对象国受众所熟悉的方式宣传民俗文化,让文化宣传更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创造机会提高江苏境内海外留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参与度,并通过留学生的反馈,加大民俗文化对国外受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可信度。

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多模态话语的结合有助于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使“高冷”的民族特色通俗化,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呈现给国外受众,从而引发其关注、产生兴趣和热情,拉近心理距离,增强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促进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作条件优势与内容建构

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第四世纪”[2]。而短视频是新媒体跨文化传播中最常用的一种符号叙事方式。本文在素材准备与艺术创造筹备中深入运河文化带进行考察与采风,通过深挖运河带的民间艺术与传承故事,为后期核心艺术创作积极储备了丰富的资源,也为项目核心艺术价值的升华与多元媒介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一)运河文化带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据相关统计显示,江苏省运河文化带的民间传统艺术种类与品目多样,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国昆曲艺术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江苏省内的各类民间传统艺术如苏绣、玉雕等纷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开始兴建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博物馆。2009年,南京云锦等10项民间传统工艺被先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21年,江苏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艺术达百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0多项。江苏的木雕、漆器、剪纸、紫砂、泥人、竹刻、核雕等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与工艺是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通过创意方式增加文化财富的重要支撑。本文根植于运河文化带优渥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为江苏传统民间艺术的国际传播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激活和优化传播内容。

(二)运河文化品牌“借船出海”的政策和环境优势

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国际传播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各级政府与组织通过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团体和个人的传播优势,通过诸多平台与媒介载体开辟了文化出海与交流的“新航线”,为民间传统艺术的协作性、个性化的艺术传播提供了保障,相继打造了国内外艺术传播的多样化平台。如江苏省文化厅协同各级文化单位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感知江苏”文化周,对外展现江苏民间艺术魅力;地级市如苏州积极拓展民间工艺的海外市场。近年来,各地政府与团体纷纷借助媒介的力量,使用影像传播将民间艺术介绍给海外受众。

三、独具民间艺趣的双语影像叙事,拓展江苏民间文化艺趣传播的新媒体路径

精彩的故事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描写,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象征[3]。传统民间艺术的民族性是在各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容、形式、思想以及艺术情景紧密结合的,能够真实反映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及其独具一格的民间艺趣,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与情趣。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4]。本文以民间艺趣的双语影像叙事为中心,通过对海内外受众媒介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研,初步掌握融媒体背景下海内外受众对江苏民间文化的认知、媒介使用习惯等方面的数据,从两个方面建构项目的内容叙事,打造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像叙事系列精品,如紫砂壶(宜兴)、剪纸(扬州)、绒花、云锦(南京)、苏绣(苏州)、年画(邳州)、江都(漆画)、梳篦(常州)、老虎鞋(盐城)、上党挑花(镇江)、泥塑(惠山泥人、苏州泥塑、沛县泥模)等。并通过拍摄与推广“历史古运河?文化新航路”江苏运河带民间艺术与传承的系列短视频故事,实现本土民间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交流之河。

叙事传播的艺术特征即以人物故事为内核。

首先,强调叙事对象与主体,凸显人物故事的创作内核。民间艺术传承的手艺人是创作的核心人物。视频中的核心人物——手艺人,既是民间艺术传承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民间艺术传播的参与者,其本身就是一个特色的跨文化符号。从手艺人的视角出发进行拍摄,能够将属于中国文化的新概念输出给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视频内容的话语演说和劝服效果。

其次,以运河沿岸城市民间传统艺术故事为主线,打造文化交流主线。为了更好地借助国内外各大媒体短视频平台传播民间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要在短视频内容及形式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第一,根据江苏运河沿岸城市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类别,在各个传播阶段确定恰当的传播主体。第二,树立品牌,借助網络传播平台主体进行传播。

四、结语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言是实现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超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观念、树立好国家文化形象至关重要。近年来,短视频文化成为各国之间较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大批承载人类共同情感、凝聚优秀民族文化的视频作品“扬帆出海”,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形象。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短视频文化中存在“贸易逆差”,对此,短视频创作者在坚持内容为王、探索面向世界的共同体叙事体系的同时,还应积极构建短视频的话语权与评价体系,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01/c64093-32119449.html,2021-06-01.

[2] 史安斌,王曦.从“现实政治”到“观念政治”——论国家战略传播的道义感召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2):16-25.

[3] 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20-26.

[4] 张卫,樊佩佩,马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际性传播发展状况及策略——以江苏段为例[J].艺术百家,2019(2):73-77.

作者简介:李群群(1980—),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

李鑫(1983—),女,山西平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国际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新媒体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2:13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3:13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