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的早期认知来源于课本,老舍先生《北平的秋》令人对这座遥远的北方城市心生向往。而让我们向往的又怎是区区一篇美文这么简单呢?更因为它是我们的首都啊!似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我要去北京,去天安门、去长城、去故宫”的梦想,当然我也一样,知道要去北京了,激动到夜不能寐。那时候的北京对于自己,不只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一个想要握住的梦。
中学时期,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当时还叫“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学校所在的朝阳区是北京市的一个缩影,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老城、商务区、工业区、别墅区、农村等多种多样的城市风貌。定福庄东街的早餐摊是上早课的师生们的最爱,以至于离开后多次重返仍然念念不忘烧饼夹里脊的味道,那可是市井的味道呐!
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得早,学校附近就有站点。休息天,同学们会乘坐地铁去东单、西单淘衣服,去王府井、国贸逛街,去清华北大看摇滚乐队演出,有时候也会出城报个一日团去爬个长城什么的。
彼时的朝阳区还尚未“出圈”,北京还没被称之为“帝都”,而如今,随着故宫文创的爆火以及层出不穷五花八門的展览、演出、市集,北京再一次成为年轻人的国内网红旅行目的地。去“红砖”欣赏装置艺术,去“日落东单”看一场街头篮球夜赛,去“紫禁城”一边赏雪、一边涮火锅,去青年路喝一杯“世界咖啡职人”做的手冲,去“百年老字号”吃一顿卤煮火烧……
总之,在北京,传统文化的、新兴时尚的你都能体验到,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么大一座国际化都市,它能接上地气,让新潮与市井肆意碰撞,什么样的人在那都能找到“气味相投”的地方。
也许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我们从不缺乏繁华与热闹,相较于北京的新潮,我更爱它的市井。胡同口玩华容道、下象棋、打麻将的人们;市民公园拍羽毛球、打牌、剃头的人们;故宫外逗蝈蝈的人们;乘坐黄包车穿梭、游览于各个胡同的人们……眼前的每一帧无不令人动容。
我不禁想起那年夏天,在张学良警卫员位于北京某胡同的老宅子里,听他的后代讲述家事琐闻。其实在北京很容易遇到名流大咖,当这座城的气势磅礴与市井日常交汇时,便是“藏龙卧虎”的帝都最有魅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