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翕雅 林雨阳 王钰 陈国庆
摘 要:会展业由于其集聚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等产业特征,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同时世界经济呈现变局,“逆全球化”思潮迭起,贸易摩擦不断,这对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从本土会展产业自身问题分析上入手,结合国际形势分析,针对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路径这一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为我国会展业国家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会展业;国际化发展;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713.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4.03
作为具有集聚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等多种优良产业特性的会展业,已是当今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坚持发展会展业对于目前“多挑战、优结构”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变局,“逆全球化”思潮迭起,贸易摩擦不断。另外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资本流通受阻,跨境投资和国际贸易明显放缓,跨境人员往来锐减。在此状况下,如何依旧保证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稳步进行,值得仔细商榷。
关于我国会展业(或展览业)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产业内部研究和产业外部研究两部分。产业内部研究即单纯就会展产业自身问题的研究探讨。杨玉英等(2019)总结回顾了我国会展业发展历程,根据发展情况总结,针对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有关问题做出对策建议;而姚陈敏等(2019)则直接聚焦新时代经济状况,分析了我国会展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刘震等(2018)则是从经济评价出发,利用TOPSIS模型构建了中国会展业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外部研究即在明确会展业定义、产业特点及当前发展状况后,同时涉及“产业联动”“区域经济”或“产业、市场与政府关系”等主题。肖晔等(2020)基于耦合分析探究了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的协同发展,从会展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说明了会展教育对于中国会展业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刘大均等(2019)则探究了中国会展客流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并说明会展发展水平为影响会展客流分布首要因素;余构维等(2017)则以广交会为例,探究了政府运作型展览会对于城市展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说明应当平衡好产业发展、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或主导的关系。
1 中国會展业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1.1 市场供需方面
(1)市场主体不足。尽管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市场机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就目前国内会展市场情况来看,政府主导型展会仍然是主力军,尤其在国际层次展会方面,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98投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等大型展览贸易交流会。在这一方面,缺少市场化主体运作。
(2)品牌打造不足。目前国内不少展览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严重,即不注重会展品牌、会展产品、会展品质的差异化打造,仅仅依靠价格战,陷入一种同质化、无序化的恶性竞争状况,最终导致了会展业发展缓慢。虽然目前我国会展业室内展览面积已经超过德国,但我国会展业整体上在会展品牌打造、会展质量提升、会展产品分级三个方面仍然严重落后于国际会展强国。同样的,由于会展业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不同会展城市特色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阻碍了我国会展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
(3)专业人员不足。总体来看,专业高素质人才在会展行业中相对紧缺,这和国内的会展办学状况及会展培训体系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培养的对口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当完善社会从业专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实行定期培训考核,加强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水平提升,同时为高校毕业会展人才提供良好就业服务。
(4)市场需求方面。会展客流分布最主要受到会展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际需求,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其重点应放在积极解决会展业供给质量相关问题上。
1.2 市场监管方面
(1)会展业的行业内部管理方面。目前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地方性会展行业协会,但行业协会与会展业界的联系较为松散,管理经验和权威也都存在诸多不足,而全国性的会展业协会还未成立。全国性行业内自律组织亟待加强建设,同时完善各地行业协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权威、有效的展会行业协会体系,激发行业内部监管约束,有效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2)会展业的行业外部管理方面。其一,目前国内司法、行政单位现行的管理会展业规范性文件多形成于20世纪末,许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其二,由于相关规范性文件效力和适用情况等问题,部分地区相关职能部门疏于管理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其三,会展业对应主管部门尚不明确,多方交叉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四,对于会展业的培植态度,各地政府也更多注重于临时的市场招标而非长期的产业培植,导致当地会展产业“候鸟化”。其五,国家层面也没有统一的会展业发展规范。
(3)会展业的税收政策方面。尽管部分地方政府在陆续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但通常是针对具体展会而非整个行业。另外,有些具体税收政策在实际中会出现无法落实或者大打折扣的情况,对于会展业的发展不利。在会展业纳入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后,由于各地税改不同步,展览场馆租赁等费用可能会因为拿不到可抵扣增值税发票而无法抵扣,导致会展相关企业实际税负增加,最终抑制了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 会展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探讨
2.1 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已有条件分析
(1)产业支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而像《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来华参展后销售商品有关税务处理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在我国境内举办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加强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目前我国对会展业发展的重视。
(2)产业规模方面。以“一带一路”会展相关建设发展为例,据统计,2018年,我国围绕“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相继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一带一路”中韩企业高峰论坛等诸多大型国际会议,这进一步加强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围绕“一带一路”主题举办的各项国际会展活动,加快了我国会展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3)技术条件方面。目前大数据已经是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作为一门产业关联性强、前后带动性强、相关产业集聚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产业运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汇集、产生和利用大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处理,有助于精准会展需求,提升会展供给。我国大数据的数据内涵挖掘与数据价值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资源发掘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经明确推进数据中心、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都为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积淀和准备。
(4)国际形势方面。新时期,全球性政治经济秩序结构面临调整,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国际双边、多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壁垒增强,导致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一定的损失,同时也提醒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方面亟待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融为一体不可避免。多边贸易互惠互利,促进了国际市场需求,无疑是我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契机。
2.2 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探讨
2.2.1 增强相关宣传,拓展全球市场
要加强国家对会展机构的国际宣传推广,需要将会展业的相关宣传融入“文化强国”战略之中,用“文化”丰富会展,用会展展示“文化”,力求会展业宣传的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密切合作的障碍,尤其在自媒体日益蓬勃的现今,互联网为国际市场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中国不仅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对中国会展业的推广,而且应制定相关措施推动企业关注全球会展市场的推广。
2.2.2 合理法律监督,培植产业主体
在当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市场机制要起到决定性作用。市场的主体应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然而,中国会展业市场中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参赛者”,在会展市场运行中难免出现不公平竞争、过度干预的情况,而且容易影响资本流向。应当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明确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各自的职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注重产业主体培植,避免政府过多干预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另外,应当根据展会的多种类型,不断优化、灵活管理方式及运作模式,在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审核、评估、决策及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展会取得良好效果。
2.2.3 激发市场活力,打造产业品牌
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更需要注重会展品牌打造,注重会展产品分级,注重会展产业集群。可以将会展业纳入国家综合性或者专项规划中,同时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予以重视,保证科学性、持续性的发展规划落实,并出台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从而给予会展业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起决定性作用,行业内部自律管理也应发挥作用。协会应当促进展览企业联合,培育、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并加以监督,保证市场活力。另外,也应当促进不同地区会展市场的联合,推动国内会展市场跨省际、跨区域联动发展。中国各区域和各城市可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发展特色展览并联手、联动发展,做大做强中国会展业。
2.2.4 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联动
各地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展览企业为龙头,发展以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为支撑,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展览服务业务体系。发挥会展业产业前后关联带动优势,培植当地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特色工业产品等),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良性互动、资源合理循环配置的优良产业结构。
2.2.5 对标国际标准,培育专业人员
会展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不够、专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等都是当前我国会展业知名展会少、会展公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体系,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有效提升其策划与执行能力;除依赖高校专业办学培训之外,社会上也要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培养类似“预备役”这样的人才储备,作为对高校人才供给不足的有效补充;最后,建立完善会展人才的行業准入机制与职业标准,整顿行业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
参考文献
杨玉英,雷春,卢新新,等.我国会展业的开放进程与发展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9(03):78-83.
姚陈敏,叶前林,周伟.新时代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商业经济研究,2019(14):179-181.
刘震,楼嘉军.中国城市展览业发展状况评价[J].城市问题,2018(06):51-60.
肖晔,赵林,吴殿廷.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03):119-128.
刘大均,陈君子,贾垚焱.中国会展客流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12):103-109.
余构雄,戴光全.标志性政府运作型展览会对城市展览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以广交会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1):66-72.
程琪.创新驱动珠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向[J].商展经济,2020(10):79-82.
李勇军.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演进和模式转变[J].西部论坛,2017,27(06):75-81.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 杨翕雅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林雨阳 王钰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