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英
【摘要】小学教學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从而体现新课标精神,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创设问题、实践操作、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猜想,促思考。
国学大师万春明说:“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在于,匠人善操作,而大师善理论;匠人惯重复,大师善创新。” 的确,数学大师们用用自己的态度诠释、引领着当代数学的发展方向。思考是行动的先行,创造的源泉,思考力是人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思考力不仅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必备品质,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 创设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出示问题:某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解题前,教师设问:“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中的数量关系?”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放飞场。有的说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4,有的说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有的说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也有的说男生、女生各占全班人数的4/9、5/9,还有的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学生从各个角度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教师鼓励学生:“看谁的解法多!”此时,自然会有多种解答方法从学生的笔下涌出,从而思考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实践操作,促进思考。
心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再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由测量出的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涌出,方法多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力。
三、数形结合,协助思考。
因为线段图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地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一次六年级数学科的单元测验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步行前往某地,过2.5小时后,乙以每小时18千米的速度骑自行车追甲,乙出发多少时间后可追上乙?(要求列方程解答)在评讲时,我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在画出线段图后,我要求做错的同学再仔细读题,然后对照线段图,他们终于发现症结所在,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能把线段图运用得当,并配以简洁明白的文字说明,是可以突破数学应用题教学这个难点的,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一题多解,发散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都不是唯一的。我认为: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发,体验创新的快乐。对培养思考力极其重要。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估算时,318+443学生就会有许多估算方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计算方法都写列出来:①318+443≈760,这位学生这样解释:把318天小估成320,把443小估成440,合起来是760;②318+443≈750,解释为:把318小估成300,把443折中估计成450,合起来是750。③318+443≈770,学生这样说明:把318大估成320,把443折中估成450,合在一起就是770。其实,每个同学的解释都符合估算要求,每一个解释都合情合理。但从实际需要来看,计算又快又接近准确数值的还是第③种方法。
五、大胆猜想,创新思考。
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方面,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冲破思维定势,摆脱常规约束,允许学生突发奇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总之, 古人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如果没有往日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迸放出创新的思考火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空,既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遵循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久而久之,思考力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培养了。
【参考文献】
线段图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提高数学思考力 发展学生能力 —— 李波2010-7-1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小学 35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