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安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基本条件,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脉相承的智慧总结,又根植于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进程中横向拓展、纵向深化。深入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思想内核和时代价值,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理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是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共建共享”人民健康新格局,发挥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作用的理论指南。
新时代;人民健康;思想内涵;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上,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时代课题,对人民健康和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思想。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思想的重要论述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新的思想内核和理论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一脉相承的智慧总结,又是根植于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中的纵深拓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基于无产阶级“劳动异化”的价值反思
马克思关于人健康方面的直接描摹并不多,但在《资本论》和《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描绘,凸显了对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价值呼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消灭剥削的经济根源,相反却成了一种更为隐蔽的剥削方式,工人越生产,他就越贫穷;工人生产的越多,他就被剥削的越多,工人与自身类本质相异化,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制造工具”,他们没有自由,以损害着身体健康的方式工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使得工人的健康和自由成为了牺牲品,马克思通过对工人阶级生存、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记录,揭露了资本家丑恶的真面目,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深入剖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身体健康剥夺和自由时间的侵占,批判了这种以“牺牲”工人健康和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资本运作逻辑。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其中就包含着生产关系的解放,个体由此获得自由、健康发展的机会。
(二)立足于马克思和列宁关于人“全面发展,全面健康”的价值向度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身体健康更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解放是以每個个体的解放为前提的,在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依旧的社会形态下,人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马克思高度关注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分为三个维度,即人的活动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而个体健康则是作为更高层次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健康这一条件才拥有主体能力,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列宁认为,人并非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生理存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于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马克思和列宁将人置于现实的、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环境之中,揭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自我的实现发展必须要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而健康就是最为重要的生理基础,它是人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的基础,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三)对人民主体地位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思想的一脉相承
毛泽东对社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人民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倡导健康工作,鼓励救死扶伤的人道救助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中西医结合,将卫生健康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看待。毛泽东在《关于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中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同时,还积极发动群众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鼓励各省的灭除“四害”,消除疫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健康思想深刻体现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精神内核,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卫生、防疫和医疗当中的首创精神,对于当下医疗卫生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健康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人员是我国四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关键是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强化卫生医疗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培养人才,提高医疗卫生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江泽民指出:“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人民健康思想的重要内涵,强调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的健康水平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格局稳定,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必须作为党和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胡锦涛在新形势下赋予执政为民新的时代内涵,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强调人民健康要与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切实将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胡锦涛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的公共性质,深化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障体系。同时,在影响人民健康的其他领域,如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方面加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应对能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新时代的现实关切和伟大实践,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发展需求,将全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促进人民健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思想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既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回应,又是对党长期执政以来,关于人民健康思想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发展,体现深刻的时代性、人民性,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核,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思想内涵
1.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摆在首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对生命健康的向往。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生命健康既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民拥有健康的体魄是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始终将人民健康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注重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使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立足于当前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将健康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人民健康提供经济基础和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社会和人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统一起来,为人民健康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部署“健康中国2030”规划,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将政府、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建设中共享成果,形成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在卫生医疗、养老健康和体育等重要领域补齐短板,发展健康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的需求。
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是对当前人民健康新形势、新需求的回应,既表现出深刻的时代性、人民性,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一、以改革创新为人民健康助力。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改革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民间医疗资源,增加有效供给,健全药品和医院管理体系,发挥全民医保兜底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培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二、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人民生活环境和健康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健康意识,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卫生健康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性。三、重点突破,注重社会公平。针对医疗卫生建设相对薄弱的基层和农村地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坚持环境健康和个人健康的辩证统一,全面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劳动产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习近平指出:“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是将环境健康和个人健康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修建社区健身中心、体与公园、骑行绿道等,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开展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等。
4.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人民健康,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应对新时期人民健康问题多样化、多层次和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健康体制机制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历史的传承中、文化的传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制机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新时代背景下,健全人民健康体制机制建设,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体系;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将人民健康作为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确保各项健康政策落到实处,保证制度不变形、不走样。
(二)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的理论特征
1.人民健康是全民的健康、全面的健康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蕴含着整体性和把握问题矛盾的辩证思维方法,在保障人民健康的问题上,善于抓住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矛盾,以实现全体人民健康为价值目标。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将政府、市场和个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制度、拓展服务、提高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发挥医保对重大疾病的兜底保护作用,关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健康状况,通过社会低收入保险和餐桌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等。通过全方位的健康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人民健康是关于人全面的健康,不应只包含身体健康,还应包含心理健康。习近平指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重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加强对重点人群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引导和干预等,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整体性的观点,彰显了人全面发展的价值意涵。
2.将健康理念融入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还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方法,注重将人民健康的思想融入到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统筹好人民健康这“一盘棋”。将人民健康融入美丽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构建环境友好、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协调统一的新型发展路径;注重整合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体育健身、健康教育和健康产业等资源,制定统一标准,加强政府监督,强化健康教育,将保障人民健康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纳入制度化范畴,切实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人民健康体制机制,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健康根基。
3.共建共治,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体现了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通过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合力。通过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群体协作、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安全卫生监管体系,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共治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加强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能力。“共建”的价值归属是“共享”,构建共建共治的健康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供给,在卫生计生、健康产业、体育等行业引入社会资源供给,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建立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系,保障人民享有公平、可持续的健康服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新时代,是对新时期人民健康需求的理论关切,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思想内涵。站在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维度,将人民健康同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价值追求联系起来,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战略性。
(一)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的时代课题,丰富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指引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并部署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在2030年人民健康的战略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危害人民健康因素有效控制;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健康制度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思想,站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维度上,准确把握当下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同时,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价值维度,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摆在首位,通过改革完善各项健康体制机制建设,统筹政府、社会和个人形成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合力,将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寓于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之中,构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人民健康制度,切实保障和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全面小康是覆盖人口全面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人民健康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要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同志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健康,通过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身体健康,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卫生健康服务,为推动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二)推动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稳步上升,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人民健康的因素依然存在且复杂多样、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我国的健康产业供给仍存在一定的错位,健康的公平性还无法保证等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抓住制约人民健康的“牛鼻子”,着重把握和重点解决制约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将人民健康贯穿到各项制度建设当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统筹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发展健康产业,扩大健康市场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健康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是对生命健康的向往,无论是“中国梦”还是“世界梦”都应当以全民生命健康之梦为基础。当前,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突出反映的健康问题,是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的国民素质将会转化强大的人口红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之路,发挥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作用
長期以来,“以病为本”的西方现代医疗模式制约着人民健康的发展。现代医疗建筑是“控制”和“施予”型的,表现为单纯救助病人,缺乏资源统筹,没有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西方现代医疗模式具有高投入、高技术,但产出低、效果差的特点,给政府、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将人民健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将制度建设贯穿人民健康的各个环节,注重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突出预防为主、人民参与和中西结合的特征,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健康合力,强调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健康发展道路。由“以病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重“医疗投入”向以“预防为主”转化。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党的领导组织作用,发挥人民群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和疫情普及,有效提升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我国国情,是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健康实践,能够为其他国家的健康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多种卫生挑战,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广泛存在且复杂多样,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如埃博拉病毒爆发事件、寨卡病毒事件、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病毒肺炎爆发事件等。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世界人口的流动呈大幅跃升趋势,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和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一旦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将会对其他国家人民健康造成威胁。加之,各国在卫生医疗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资源和制度体系有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及时处理、科学防范和有效管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少其波及的范围和地区,降低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项重大的国际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健康观的指引下,我国将坚持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继续发挥负责人的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资本论(纪念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3]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9.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5]高尚全,黄健等,著.改革开放——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7]吴家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9][10][13][14][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70-373.
[11]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2013:71.
[12]人民网.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EB/OL].(2016-8-19)[2020-2-2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819/c385474-28650588.html.
[15]王瑞嵚.从“以病为本”到“以人为本”——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刘玉龙[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02):41.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