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鲜鲜
摘 要:针对我国城市局部区域干路拥堵且支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交通微循环的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交通微循环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合理开放城市街区内部道路,利用街区内部高密度的支路网络充当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打开交通微循环,可以达到减少城市交通盲点,缓解局部交通拥堵的目的。
关键词:综述;城市交通;交通微循环;开放街区
0 引言
在当下城市物流和居民出行愈发频繁的需求下,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改造主、次干道不仅难以实行,且造价高,因此有学者提出交通微循环的概念。交通微循环指的是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挖掘支路通行能力,提高支路的道路利用率,包含一系列工程改造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的系统工程。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城市交通微循环的研究和实践中,没有明确地提出“交通微循环”一词,但很多与交通有关文献均可提炼出交通微循环相关的内容。交通微循环系统在国内被定义为区域道路网络运输体系,包括部分次干道、支路及支路以上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网络必要的组成部分。从最早期的阐释交通微循环本身特质和概念框定阶段,到关注道路通行上的机动车疏通问题,再到考虑公交、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交通微循环的研究在不断完善。
2 交通微循环发展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系统恰如人体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各司其职才能保障血液系统的健康[1]。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街区内部道路合理布局、协调组织,才能保障城市道路系统有序运转。推行街区制,开放封闭小区,将街区内部道路公用化,探究如何利用街区内部道路衔接支路,在此基础上开拓城市交通微循环,对于疏通城市局部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针对交通微循环的研究主要有片区组团、内外路网的交通特性和密网状路网系统对疏通交通的作用等方面。
(1)片区组团层次上对交通的研究。美国加州交通部交通分析专家Michael D.Meyer[2]通过分析美国40年交通问题,提出交通规划要从宏观层面制定科学交通策略,把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作为交通规划的最终目的,而不应只着眼于机动车可达性,同时也要注重片区级如社区的交通畅通。
(2)对内外路网的交通特性分析。Yi Hanwen[3]通过分析三个项目案例,阐述了内外交通微循环的特性,主要通过分析交通生成量对项目内外路网的影响,以此调整影响区内的交叉口车道划分,形成内外交通微循环圈。
(3)密网状路网系统对疏通交通的作用。Lammer[4]等详细分析了德国20个城市的道路网络,指出了网状道路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行车路径来扩大道路通行能力。C.P. Michael[5]分析了小区域内的交通微循环系统,指出提高路网支路密度,能有效提高路网可达性,交通微循环系统所能发挥的效益大小也与支路网密度成正比。W.Christopher[6]等研究得出,进行交通微循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能有效减缓交通拥堵,并以交通微循环系统特征为依据,提出特殊的交通微循环空间组織模式。
国内众多学者对交通微循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1)交通微循环的概念框定和特性和功能界定。国内一些交通学者史峰[7]等将其类比于血液微循环,支路就类似于毛细血管,在整个交通系统中起到的“静脉回流”调节的关键性作用。
(2)交通工程领域从城市道路流量分配、交通组织角度建构交通模型。大量交通工程学者建立交通模型从技术角度对基于交通微循环理念的交通流分配、交通组织进行合理的建构。宋雪鸿[8]建立了交通微循环交通分配模型。史峰[9]等建立了支路改造、单向交通组织双层优化模型,对交通微循环改扩建进行效果评价。陈群[10]等以最小化总行驶时间为目标,建立了城市交通微循环路网组织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
(3)系统性提出交通微循环系统分类和规划内容,提出交通微循环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交通微循环应渗透路网规划领域,与公交、慢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相结合。宋雪鸿[8]提出了交通微循环规划建设的五大方面:路网规划、公交规划、慢行交通规划、停车规划和微循环系统管理。史峰[11]系统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是涵盖经济、文化、交通、土地开发等因素的有机体。可以看出,学者这时已经认识到交通微循环不单单是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的系统工程改造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而应与路网规划和公交、慢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相结合,同时也应与街道活力等城市空间内容的塑造相挂钩。
(4)合理的城市道路级配结构,强调支路网加密在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早期很多学者如蔡军就提出健康的道路级配结构应是“金字塔”型,明确次干路、支路的重要性。后来很多学者从交通微循环角度出发再次验证了该结构。邱嘉闻[13]等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通街区内交通微循环给出了建议。另外还有大量的支路网改造、支路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都对交通微循环模式下支路密度、交通组织[14]、空间规划等提出研究。
(5)局部领域对交通微循环理论的补充——公交微循环、住区交通微循环、商业区交通微循环。部分学者研究公交微循环,提出建立支线公交对于促进交通微循环的重要性。有学者研究居住片区交通微循环,大多从街道空间改造、住区模式优化等空间层面研究居住片区的交通微循环优化,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交通微循环。
(6)开放街区理念引导下的交通微循环研究。将开放社区公共道路系统和城市微循环结合,研究微循环概念对开放社区的影响。当前交通微循环的重点在于支路网加密以及与街区制的空间利用等,下一步可更多地研究如何进行开放街区建设。
3 结论
通过对交通微循环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交通微循环主要用于研究小型交通系统,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开放小区内部支路,以达到为主路分流减压的目的。(2)目前交通微循环常应用于公交线路、住宅区、商业区等人群分布密集的地区,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扩大交通微循环的应用范围。(3)对交通微循环的研究趋向于数据化,如运用互联网打通微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德慧,刘小明.城市交通微循环体系的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4):17-19.
[2]Michael D.Meyer,易汉文.21世纪的交通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6):36-38+0.
[3]Yi Hanwen.Exemplary Studies for Site Impact Traffic Evaluation[J].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7.
[4]Lammer S,Gehlsen B,Helbing D.Scaling Laws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Road Networks[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1):89-95.
[5]Michael C P.The Supply of Residential Access Streets and Secondary Arterial road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1980,14:121-132.
[6]Christopher W,David J,Gautam A.Spatial Aspects of Traffic Circul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1995,29(1):1-32.
[7]史峰,王英姿,陳群.城市交通微循环网络设计优化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2):1795-1799.
[8]宋雪鸿.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
[9]史峰,王英姿,陈群,等.微循环交通网络改扩建与单行组织一体化优化[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2):327-
332.
[10]陈群,赵玉楠,潘双利.城市交通微循环交通组织优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3):110-114.
[11]Shi Feng,Huang Enhou,Chen Qun,et al. Optimization of One-way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Urban Micro-circulati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9(4):30-35.
[12]邱嘉闻,李雅君.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交通“微循环”研究[J].汽车与安全,2018(5):19-23.
[13]蒋阳升,王逸,赵斌,等.基于单向交通组织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网络优化设计[J].综合运输,2019,41(1):65-70+126.
[14]吴醒.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微循环公交线路布设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