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
摘要:学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安全成长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决定着他们未来是否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主力军。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是各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也同样如此。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客观上存在文化基础比较差,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比较薄弱等缺点,因此相关教育活动更应该得到加强。本文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从合理确定教育主题,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和实践巩固教育成果三个方面,对该领域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设备不断普及。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积累,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学生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在道德或自制能力方面有所削弱,对生命安全的态度不够严肃,缺乏重视。一些新闻报道上出现的令人痛心的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与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就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应尽的义务,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重视生命安全,让他们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一、摸清具体情况,确定教育主题
与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主题活动形式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容易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但是,这并不代表班主任设计了主题,生命安全教育就会无往而不利。部分中职学生漠视生命健康安全,缺少生命安全意识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教育主题必须瞄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才能直击学生的心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在确定教育主题之前,必须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对学生情况的观察、分析和总结。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来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在班会开始前,先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抽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在充分结合摸底情况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来确定教育主题。之后,再去准备主题班会需要用到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教育资源的搜集整理中。这样一来,教育主题既反映了学生的需求,也有学生自己的预习和参与,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师生对这种模式比较熟悉之后,还可以将更多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
二、丰富活动形式,保证充分参与
主题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丰富的,班会只是其中的一种。或者说,班主任完全可以将班会与其他形式相融合,实现主题活动的创新。之所以要对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丰富,是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教育能够一直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一直较为充分地参与其中。而且,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学生的角色也会有所区别,这就给班主任从不同的角度去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创造了机会,可以推动学生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例如,班主任可以尝试将主题班会和案例展示与讨论结合起来。在主题班会上,先为学生展示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命安全案例,比如当地最近发生的某个安全事故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讨论中归纳出本次主题班会的教育主题,再让学生去思考怎样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或者在已经发生之后应该如何进行处理。还可以与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分辨这些信息,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抵御不良信息,牢记生命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三、开展实践回顾,巩固教育成果
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生命安全教育也同样如此。当然,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绝不是让学生去面对危险,人为制造生命安全风险,那样是本末倒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但是,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模拟或者宣传活动,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教育成果。有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经历过一些安全风险,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分享出来,这些情况客观上属于难得的实践经验。另外,班主任也可以将实践回顾和各种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既对学生进行测试,又巩固教育成果,一举多得。
就以刚才提到的部分学生的实际经验为例。班主任在生命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就能了解到这些情况。班主任要进行详细的记录,班会之后与这部分学生进行沟通,从中提取活动主题,鼓励这些学生作为下次活动的主讲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之后的思考详细地分享出来,然后由大家进行讨论,班主任则把生命安全知识渗透进去。讨论结束之后,以小组情境模拟的形式展开生命安全知识竞赛,通过情境表现的情况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的讨论,掌握好生命安全知识,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給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通过主题活动来开展中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教育主题,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要能在这些基本要素上做好准备,生命安全教育一定能够吸引到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保护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萍.中职班主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3):102-103.
[2]杨婧.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0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