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海 黄江芸 许晓婷
摘要:本文介绍了改进实验器材、实验方案,使该实验在高中阶段的可行性提高的具体措施。包括简化准备实验的过程、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过程三个方面,逐步培养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素养。
关键词:酵母菌 种群数量 器材和方案改进 探究思维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微生物的探究实验有4个。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提高微生物培养实验技能,但是微生物培养实验时间比较长、实验操作比较复杂,高中阶段微生物培养实验的实践机会非常少。通过改进实验器材、实验方案,能使该实验在高中阶段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1 教材分析
该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并提高抽样检测、显微观察、微生物培养和数学建模等能力,有助于形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概念,树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1]
2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不了解血球计数板的使用;知道探究实验步骤,但是设计实验的能力不强;了解实验观察,但缺少连续观察微生物实验的经验;具备数学基础,但建模能力不足。
3 實验改进过程
3.1 简化准备实验的过程 将教材中的材料用具简化为:食用干酵母菌粉、医用5%葡萄糖注射液、相同规格的矿泉水瓶若干、10mL医用注射器、50mL医用注射器、滴管、电子称、光学显微镜、电子目镜、笔记本电脑等。
3.1.1 替换实验容器,变废为宝。在预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烧杯、锥形瓶数量较多,而且玻璃仪器容易破碎。而使用矿泉水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易收集;不易碎;收纳简便;携带方便;可重复使用。
3.1.2 利用医用材料,简化准备过程。第一,替换培养液。通过分析酵母菌的营养来源,结合生活经验,发现量取5%医用葡萄糖注射液即可作为酵母菌培养液。这些医用器材具有以下优点:都已经过高温灭菌,减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被污染的概率;容易采购,价格低,降低实验成本。
第二,改装酵母菌培养容器。改造后的矿泉水瓶可以尽量减少培养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瓶盖上打两个洞,连接一根长导管和一根短导管。短导管的作用是排出酵母菌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防止胀瓶。10mL医用注射器与长导管连接,定量吸取1mL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稀释,计数。
第三,替换量筒。医用注射器有50mL和10mL两种容量,并带有刻度。取样的同时即可完成定量测量,缩短了实验时间。
以上改进措施使实验材料“大众化”,让学生在家就可以积极进行实验准备工作,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变废为宝”的行动强化环保理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3.2 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了解科学探究步骤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基础,但是真正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固定套路执行[2]。适时、适当地改进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能更切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3.2.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教师设计并提供学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并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其次,预测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最后,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实验方案,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推举可行性高的实验方案,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3.2.2 完善实验方案,缩短实验时间。经过文献查阅及论证后,在教材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适应5%葡萄糖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新方案。
第一,调整取样间隔,缩短实验时间。根据文献资料,设计了如下新方案:培养14h内、每隔2h取样,样本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最后课堂中集中计数。预期缩短学生在实验室里停留的时间且结果应出现对数期。
第二,采用电子目镜辅助显微观察,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电子目镜连接显微镜和电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实现多人同时观察,有利于师生、生生交流;二是软件具备计数功能、图像采集、录像与保存功能,有利于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三是重复观察保存的图片增加了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机会,如发现酵母菌出芽生殖现象等。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具有:材料用具易准备;家校结合,缩短在实验室的时间;学习血球计数板计数的难度降低,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等优势。
4 分组实验的过程
4.1 分工合作,课前取样保存 由小组中的一位学生利用周末中的一天时间,完成14h内取样的工作。取出的1mL 培养液装入相应容器后,立即放置在冰箱中低温保存。每位学生分别获得培养2h、4 h、6 h、8 h、10 h、12 h、14 h共7个样本。
4.2 课中计数并建模 首先,让个小组体验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的过程,并对培养0h的酵母菌培养液取样、计数,作为种群数量初始值。然后,小组成员轮流操作显微镜和电脑,进行计数和图像采集。每个小组的人数12人,每位同学制作并观察2个装片。如此才能保证在40分钟内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建模。
5实验结果分析
小组完成的模型中,“S”型增长过程不明显,甚至某些数据出现较大偏差。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5%葡萄糖浓度偏低,营养物质匮乏;酵母菌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已经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科学探究素养。
5.3 课后拓展 课后,各小组计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并完成实验报告,归纳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它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占良.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三)——科学探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20(05):4-7.
第一作者简介:叶鹏海,男,1971 年 9 月生,硕士,中学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科学思维视域下的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No.JZ19019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