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腾玉
“体适能”从广义的定义来说指的是人体机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衡量人的健康状况的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适能已成为目前体育教学发展和优化的方向。合理在体育课堂中展开体适能训练,能够强健学生体魄,为成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有机融合体育教学和体适能训练,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明确对学生的体能水平提出了要求,越来越多的体质测试已经被列入体育教学中,成为体育教学的指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适能训练、增强学生体育水平非常重要,这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带来挑战。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进行训练并取得良好效果呢?本文通过分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体式能训练,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1 加强理念引入,重视兴趣培养
要想有效开展体适能训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让师生共同重视体适能训练的重要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也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考虑短期教学目标,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础体育技能,并通过课堂中的训练掌握所学知识和运动项目。但体适能训练要求学生不仅要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体能发展,更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念,具备自主锻炼、自发进行体适能训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适能训练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把训练当成体育课堂上枯燥无聊的任务,而是养成相关习惯。
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学生排斥体适能训练的原因是,认为体适能训练就是锻炼体力,不是自由有趣的运动,不仅机械性重复某一运动动作,还对体力具有一定要求。学生既没有正确理解体适能训练与体育运动的关联,也没有体会到体适能训练的乐趣。于是,我在课前专门展开理论教学,为学生讲解体适能训练的实质和理念,阐明其存在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开展体适能训练的重要性;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体适能为核心的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体适能训练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将体适能训练融入日常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相关训练,从而推进后续课堂教学环节中相关训练的教学。
2 合理展开训练,及时调整设置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体能基础、运动喜好、身體状况都存在着差异;同时,初中时期男生和女生发育状况也不一致,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男生和女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除了对男女生进行分组,我还提前收集了全班学生的体能基础等相关信息,将学生按照体能水平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备课,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合适的体适能训练。
例如,对于体能较强、体育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为他们安排了难度相对较高、强度相对较大的一些训练项目,热身阶段需要多跑一圈已达到更全面的热身效果、体能训练的运动选择为篮球、足球等相对激烈的项目,训练时长也相对较长;对于体育运动基础较弱、不擅长运动的学生而言,开展体适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础的运动需求,确保学生获得合理、相对充足的运动量,平衡其它科目学习与体育锻炼;因此,我安排这些学生选择羽毛球、排球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运动时长也有一定程度缩短。在开展相关训练和教学时,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得到最优质、最有效的训练。
3 把控训练核心,开展多样活动
体适能训练的核心是让学生得到体能锻炼,提升体能水平,它最终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和训练形式落到实处。教师在展开相应训练的时候,需要明确:训练方式应当多样丰富,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体能上的锻炼,收获运动的快乐,享受运动本身,还能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如果单纯进行高抬腿、跳远、跑步训练,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和无聊。传统的训练形式虽然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达到训练目的,但是容易让学生失去运动的兴趣,也非常容易在大量重复性运动中感到疲惫。我决定把握这些训练项目的核心,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运动项目,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训练。我将学生分为八到十人左右一组,进行小组接力赛。每一个学生在接力过程中需要完成跑步、原地高抬腿20下、跳绳等运动。因为小组间存在竞争,学生感到亢奋和激动,也更加投入课堂;团队接力需要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比赛结束后,学生之间可以彼此交流技巧和经验,达到更好的学习和训练效果。
4 总结
初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体育基础、养成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体适能训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调整训练方法,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建立体适能训练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具备相关意识和能力,真正得到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