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芳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我国开始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寻找文化创新路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本文基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以及意义展开研究探讨,阐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和管理策略,旨在能够为基层群文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促进群文工作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基层群文工作;创新路径;管理策略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群众文化实现了崭新的发展,群众文化具有大众性和易参考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民群众进行自我完善的形式,文化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充实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奠定基础。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和广泛参与的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精神文化活动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基层文化建设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首先,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度,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选择能力和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第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凝聚力,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互动交流、拉近距离、达成共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2]。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人才稀缺,文化建设缺少后备力量
1、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从业人员在学历上看似不低,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函授或电大等途径取得学历文凭,专业不对口,培训不系统,导致理论知识不扎实,业务技能不过硬,知识更新缓慢,“复合型”人才匮乏。2、基层文化队伍年龄结构失调,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人才老龄化严重,整个队伍“青黄不接”,年龄断层,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3、主业偏废,专职不专。2009年施行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文化站日常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只能对文化站提供业务指导。身份的转变、工作任务的繁重导致一部分乡镇文化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去,基层文化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老套
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应该具有广泛参与、形式多样且不受限的特点。但现今,大部分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比较固定,若非特殊情况,不会发生较大变动,并且每个地区都有其固定的品牌活动和常规的活动模式,比如春节期间的“送春联下基层”、日常开展的“送戏下乡”、定期开展的“广场舞比赛”等。以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单纯的以为某一场简单的文化活动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长此以往不利于群众文化的繁荣兴盛。
(三)基层群众文化的活动范围有限
现阶段,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老年人,开展活动的方式也偏老龄化,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活动举办地一般都选择在文化礼堂或是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不利于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大大制约了群众文化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没有发挥主导力量
人民群众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力量,让人民群众自发的、自觉的、主动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但是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层人民群众仅仅充当着接受者的角色,没有完全参与到群众文化的组织、策划工作中去,文化活动的各项流程安排都是由执行部门来决断的[3]。执行部门在策划群众文化活动时没有积极采纳群众的意见,对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人民群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人民群众不再关注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基层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宣传和发扬。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积极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基层文化部门可以面向全社会,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的方式吸纳专业化人才,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将真正具有才能的人才作为部门的核心骨干培养[4]。第一,调配专业人才到基层文化站任职,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第二,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的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或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三,现有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和网络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第四,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或者组织专兼职群众文化工作者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参加脱产学习,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二)创新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目前各地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法定节假日的节庆活动、固有的品牌活动、特定社会主题的歌舞类活动,重复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难免让群众产生厌烦心理,这时就需要我们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能将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比如,我们可以将歌舞类活动转变成专场演出,“民舞专场”、“拉丁舞专场”、“音乐专场”、“器乐演奏”专场等,既能进行同类型比较,也便于挑选优质节目参加更高一级的演出。另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对我们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5]。数字馆和总分馆的全面建成,为基层群众文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在开展文化工作时,要积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方式,合理高效的运用信息化设施设设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比如利用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平台传递文艺信息,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或者是通过公共文化云平台、文化一体机、录直播系统、数字资源自助机等设施设备,实现县、乡、村互联互通,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群众文化传播的针对性
现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的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非常重要[6]。目前,大部分地区常态化开展的活动有太极、广场舞、红歌会......活动也不错,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求。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广泛开展调查,了解和掌握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喜好和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例如为老年人提供戏曲、书画、门球等文化活动,为中年人提供广场舞、旗袍秀、健身操等文化活动,为小朋友提供声乐、器乐、舞蹈等文化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策略
(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文化的服务宗旨。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积极将教育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唤醒群众文化的生命力,让群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要想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培训教室、文化舞台、文化广场等场地的建设展现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精神面貌。政府部门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文化的传播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中,保障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制定长期性的计划,与相关部门达成合作,招商引资,完善街道、社区等区域的基础设施,为基层群众文化传播提供保障[7]。
(三)完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科学的制度和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规范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指导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因此,基层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宣传,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结束语: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地针对群众文化建设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走新时代特色的建设路径,为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范浩.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1].中国文艺家,2017,(03):259
[2]潘亚敏.基层群文工作的创新路径与管理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94-95.
[3]宗萍.基层群文工作的创新路径与管理探讨[J].农家参谋,2020,(11):190-190
[4]殷纯岗.基层群文工作的创新路径和管理探讨[J].作家天地,2019,(10):79-80.
[5]陈圣洁.浅谈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创新[J].文产业术,2020,(33):145-146
[6]林晓飞.简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管理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5):28-29.
[7]胡艷.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在不断创新[J].中国航班,2021,(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