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327
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探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指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教学策略,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趣味导课,主动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学生对淀粉遇碘会变蓝这一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老师就设计一节《生活中的变色》活动课,一上课,老师便把标有淀粉液的试管拿出来,谁知道检验淀粉的方法呢?学生纷纷动手往淀粉液里加入几滴碘酒,试管里的淀粉液变蓝了。这时老师话题一转,那生活中像这样的变色现象还有吗?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紫包菜水,讓学生观察它的颜色。这时老师向里边滴入白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颜色变红了,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进入下面的课堂环节中,了解生活中的变色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这样一节课下来,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增长了科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二、有效指导,形成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指导做到适时、适度,有效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归纳结论等活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教师运用有效的策略悉心指导。
策略一: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为重要。我们的科学教材中问题伴随着学生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
如大象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制造平衡》一课,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在观察尺子在手指上平衡现象以后,针对性提出“为什么尺子不掉下来?”“支点在哪里?”“变化支点位置怎样使直尺保持平衡?”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主动进行尺子平衡实验探究寻找答案。
指导学生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帮助学生筛选出适合在课堂中研究的问题。如: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关于平衡的问题,哪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研究的?哪些是我们在课外可以研究的?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课堂中如何提问,一方面把学生的探究由课堂引向课外。
策略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好的完成探究任务。但是,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导,实验探究活动会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学生上课兴趣虽然浓厚,却始终难以形成真正探究、思考的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很有必要。可以组内明确分工,确定组内成员的职责。可以组内轮换角色,人人都有参与操作、记录、汇报等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内的各种角色对探究活动是否成功都十分重要,因此要人人参与并且要团结协作。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提醒学生: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弄清别人表达的意思。其次,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意见时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教师可以用“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语言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异同之处,求同存异,再共同进行协作探究。
策略三: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在对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探究活动是有一个起始目标引导,再由新的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发展的活动;是可以不断探究、不断延续的活动。因此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任务单”、“问题卡”的指导方法、推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
活动前呈现“任务单”,向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如《制造平衡》一课中,任务一“制造等臂平衡”、任务二“制造不等臂平衡”等,以任务的形式出现,然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及充分的探究空间,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探究活动过程中呈现“问题卡”。以“问题卡”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如:在研究等臂平衡时,问题一“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右边第2格应该挂几个钩码”;在研究不等臂平衡时,问题二“在左边第2格挂3个钩码,想想右边哪里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总结部分,问题三“杠杆平衡有规律可循吗”。教师启发引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多尝试不同的制造平衡的方法。设计不同梯度和层次的问题,方能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思考探索本质规律的目的,有效推进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重组教材,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地重组和创新,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自身对科学教材的解读和驾驭能力。
如:《会上升的热空气》一课,王静老师导入新课时, 从生活中的厨房排气扇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排气扇为什么安装到窗户的上方,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激发探究兴趣。赵桂英老师直接进行了演示实验“会上升的塑料袋”,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实验完成后,老师便追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大胆的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的角度进行猜测,分析。老师引出重点探究问题:是否与吹进去的冷热空气有关呢?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探究的情境中。
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展示了教师的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