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乡村留守儿童多因父母外出打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导致这些乡村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以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干预对小学乡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干预实验,探索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18年,民政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乡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矛盾的变化,青少年越来越需要同辈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成为留守儿童重要的心理需求。然而,不健康的家庭结构会加剧留守儿童的情感剥夺感,导致其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非常复杂。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家庭背景、人格特征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分析留守儿童出现社交焦虑的原因。尽管这些因素非常重要,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并不能被“灵活”的干预,因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适用性。近年来,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下,研究人员发现,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交焦虑,体育锻炼正是其中一种行为。根据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型的基本假设,个体的积极因素可以缓冲压力或其他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体育锻炼能够降低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原因可能是体育锻炼增加了积极的心理资源。
1 乡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乡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1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家庭教育问题严峻
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部分是父母一起外出打工,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而祖父母通常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私、放纵、任性等问题。同时,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异、残疾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生活习惯不好,还会出现早熟和偷骗等行为。
1.2 学校体育课管理松懈,教师缺乏责任意识
乡村小学对体育课的认识较被动,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学校的重要目标,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学期末或高年级中体育课经常被其他主课顶替。因乡村小学专业体育教师人数较少,部分体育课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职代上,导致体育课教学管理松懈,课堂随意性较大,体育课基本就是放羊式锻炼,教师抓得不紧。
1.3 乡村教师教学理念落后,青年教师流动性大
据调查岳西县城关小学中有大约65%的教师为专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较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加上教学任务重,工资待遇较城里小学低,每年能够参加培训的教师名额又少,导致教师教学观念保守,教学管理松懈,而一些留守儿童性格较内向,加之没有老师组织管理,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干预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大,年轻教师较多,大部分年轻教师在本(专)科毕业后到此工作,是希望在乡村学校积累教学经验,有合适机会再另谋更好的就业出路。因此,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耐心和责任心。
2 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调节情绪状态
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比较繁重,因此大多数学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焦虑、烦闷、紧张和压抑的等。如果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改善,时间一长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有可能会引发身体的一些疾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对学生不良情绪的缓解和调节。通过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不佳情绪,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让自己能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
2.2 提高认知能力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体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开发自己的智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当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促进自己大脑的开发和使用,帮助增强自身的神经系统功能。如果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那么学生在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时就不会感到那么吃力,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抽离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效果。
2.3 改善人际关系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学生和其他人正常的交往非常重要。很多研究都表明,通过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是一项身体的活动,还是一项社会交往活动。因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从而帮助增强适应社会和适应他人的能力。在跟新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释放自己身心的压力,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2.4 增强坚强意志
学生无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必须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勇于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学生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一些困难,他们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自己的意志也得到了提升。比如说,学生在进行短跑跨栏时,就必须跨越面前一切的障碍物来完成这项活动。学生在跨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磨煉自己坚强的意志,从而为自己之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克服面临的困难做好准备。
2.5 消除心理障碍
现在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学生们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些比较消极和悲观的想法,从而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消除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绷紧的身心得到放松。通过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避免学生因为长期的压抑情绪而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 体育课对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路径
3.1 增加乡村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干回乡务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强与地方企业公司的合作交流,给予本地企业相关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工作岗位,提高一线工人的薪资待遇水平,鼓励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回乡务工。同时,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和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乡村成立电商服务平台,多渠道促进乡村农副产业振兴。既能保证乡村家庭的正常生活来源,又能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2 乡村学校应大力开发体育文化
乡村学校应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活动与游戏,开展各式各样体育竞赛,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并促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以考试、复习等理由占用正常体育课时间,同时增加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并定期指派体育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让留儿童正确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运动方法。
3.3 家校共育,促进学校体育开展
对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来说,应加强家校沟通,积极并全力支持学校工作,促进学校体育顺利开展。另外,学校也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干预方案,家长应保质保量地监督留守儿童在家完成体育锻炼任务。同时,作为留守儿童家长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创造家庭锻炼氛围,激发孩子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言传身教地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3.4 创设游戏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增强乡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积极性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通过慢跑、热身运动等形式来进行课堂导入,虽然这些课堂导入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渐进入到体育训练的状态,但会使得课堂教学毫无新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果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能够灵活地采取游戏活动来创新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調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为后续的体育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对“圆圈跑”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圆圈传球”的游戏活动来创新游戏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完成身体准备。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符合本班特色的游戏活动,这样既可以突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增添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训练氛围。
3.5 创设合作情境,培养体育精神,增强乡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很多体育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特征,这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由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两人三足”“接力赛”等合作性的运动项目。通过这些合作性的运动项目,可以激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在设置合作性的体育项目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并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此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品质。
综上所述,体育课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的干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要积极开设体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参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