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赞
将校园武术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既是丰富学生体育学习选项、拓宽学生体育学习空间的重要体现,也是赋能体育教学,助力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创新、优化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时,要植根武术传承生态,扎根学生武术学习兴趣培养,通过营造校园武术文化,促进传统武术与体育教学、校园文化实现深度融合。本文重点论述了校园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融合建议。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积极引入校园武术,是发现武术魅力,感受武术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驱动效应,增强武术运动的教育属性与文化内涵,精准探寻校园武术与中小学体育的融合点与衔接点,实现传统武术的良性传承。
1 校园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可行性
为充分发挥武术在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需要综合武术运动特点、中小学体育课基础条件等多元因素,论述校园武术融入体育课的具体可行性。
1.1 校园武术的精髓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一致
校园武术是对传统武术的“校园化”改造,通过以传统武术为实践基础,在融入校园特色的基础上,以符合校园教学的方式所形成的运动形态,其中所倡导的健体健魂、武德礼仪等内容与创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尤其是“德体一体”的综合优势,更有助于实现中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此外,校园武术的“崇德尚礼”精神,也传递了区别于现代竞技体育的礼仪文化,对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有重要优势。
1.2 校园武术的育人功能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匹配
武术运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属性,通过开展校园武术教育,能夠从强体、启智和育德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习武育德,完善中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武术运动历经长期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武德规范,习武者想要有效感受武术精髓,也需要以德感悟,这与“德体一体”育人理念不谋而合。二是习武启智,提升体育教学效能。学生在理解武术动作、掌握武术技巧时,需要以智思考,有助于实现启智的育人目标。三是习武强体,学生参与武术学习训练,既孕育了优秀品质,也在攻防套路学习中,形成了强健体魄。因此,校园武术与中小学体育具有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与功能,将两者有效融合,为创新体育教学提供了优势动能。
1.3 校园武术与中小学体育优势互补
目前中小学体育在向生活化与融合化方向发展,将校园武术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既丰富了学生体育学习选项,也弥补了小学体育课堂的现实短板。其一,优化了中小学体育课堂内容结构,补充了学生的选择项。武术运动种类多元,将部分便于组织教学推广的武术项目纳入体育课堂,改善了体育教学供给的内容结构。其二,丰富了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外生活。通过发挥武术运动的参与优势,激发了学生课下参与锻炼的良好动机。其三,推动文化融合,弥补文化差异。将校园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使东方武术文化与现代体育竞技深度融合,使体育课堂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 校园武术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的相关建议
校园武术既有强健体魄的育体优势,也具备崇武尚德的育魂特色,将武术运动以合理的方式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符合“德体一体”的课程改革要求,也有效弥补和优化了体育教学结构。因此,要从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校园武术的特征,探索合理的推广与实施建议。
2.1 化枯燥为有趣:坚持兴趣主导,改善学生体验
综合武术蕴含的精神理念、武德规范,应该重视发挥其应用优势,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造,使其成为驱动体育教学创新的优质素材。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化诉求为基础,适当降低武术动作的学习难度,使所有学生均能从武术学习中获得趣味体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智慧教学现状,综合中小学生对新奇技能的关注心理,利用武术视频、微课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武术学习的良好情景,全面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通过以智慧媒介为基础,尝试推进武术+仿真练习、游戏学习等多种个性化学习,优化武术学习形态,增加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理解与认识。
2.2 探现象求本质:丰富内容素材,优化教育模式
要引导学生超越武术套路学习,积极探寻武术蕴含的武德文化、精髓理念,实现“武德”与“技艺”的统一学习。其一,要为学生设置难度不断增加的武术学习情境,通过将武术运动进行合理的课堂改造,使学生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切实提高武术习练水平。其二,要从中小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客观基础出发,通过对武术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掌握武术技能。比如,在“少年拳”学习过程中,通过将拳术动作习练与扎马步等基本功有效衔接,实现学生武术习练与体能训练的一体融合。
3 结语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推动武术积极融入体育课堂,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与传承空间。面对当前学生多元化的武术学习需求,为提高校园武术教育质量,需要立足学生本位,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合理化改造,开发高质量的武术课程、开展体系化的武术赛事活动和建设高质量的武术协会,实现武术与体育课程的互动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