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诗化”表达方式是古代文人情怀的体现,“诗画一体”的观念更是推动了文人审美趣味的变化。《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其艺术观念与中国美学也是分不开的。本文选择《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典雅”,以中国文人画大家赵孟頫的绘画作品为例,浅谈文人画中的“典雅观”。
关键词:文人;典雅;诗意
《二十四诗品》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诗品前四句描写一位佳士坐在茅屋中饮酒赏雨,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表现出这位“佳士”的居室极其幽闲的生活情状。中四句描绘天晴过后,鸟儿在云间相互追逐打闹,佳士则走到绿荫下,面对瀑布抚琴吟诗。后四句直抒胸臆“人静双清,雅致已极”,落花无言亦有言,将人的淡泊比作菊花,无声无息,若把这时光流逝的美好记录下来,一定是一篇可读的佳章。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这一章的文眼,也是文人画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落花无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达到如此的境界方可称之为典雅。庄子曾提出美学命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天地的美是不能光靠语言来表现的。花经历过盛放必然逃不掉枯萎,人生也一样在经历过潮起潮落后,仍要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因为再辉煌的人生也终将归于平淡。这里提到的“淡”不是淡的没有性格,不是淡的孤傲和清高,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失傲骨,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
朱良志老师言“在这个世界中间,谁不是一个待着要渡过彼岸的人呢?人实际上是在对理想的渴望中存在着,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扁舟。人人都是待渡的过客,文人画就是渡人的扁舟。”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出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赵孟頫可以说是元初南方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是南宋皇室后人,灭国后,他受到忽必烈赏识入元朝为官,但元政权对汉人猜忌使他的政治才能无法施展,矛盾苦闷之中而常有归隐之志,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始终处于时官时隐的矛盾之中。
唐宋以来,道家发展至鼎盛,加上宋明理学出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赵孟頫作为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由于道家思想与盛世关系密切,所以有助于增加文学艺术的豪气,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疗创伤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学艺术旷达放逸的艺术风格,这也成为了赵孟頫的精神支柱。
赵孟頫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才华,他以书法之笔来绘画,做到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追求笔墨合一的风潮时尚的同时,更好地表现出文人画的文采。在文人画理论上他主张师法古人,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摹古、仿古,而是托古改制。追求“古意”的宗旨是为了建立文人画的“雅”,主张作画“不求形似”要有气韵,抓住对象的神情动态。
《秀山疏石图》是赵孟頫一副典型的“直追古意”、“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之佳作,古木则以篆法笔法表现,笔势圆润流畅。嫩竹杂草则借鉴“二王”小草书笔法,用笔灵动变化。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畫本来同。”强调了‘书法本同’,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赠与友人的一幅青绿山水。图中水墨间用青绿着色,成功地表现出挚友周密的故乡风光,带有颂扬的意义。《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图中远景,作者将两座山均匀的分布在左右两侧,一座呈圆形,一座呈三角形,形成刚柔对比。中景与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图中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布置得宜,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这水乡山色之中,渔民劳作、散放牛羊、房屋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在元代,很多宋朝遗臣不愿意接受蒙古人召举,作者绘制这幅画时也是在向那些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尊重,对南宋一朝忠心耿耿而隐居不仕的士人传达作者自己的真实意图。
这幅《鹊华秋色图》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不仅丰富了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更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幽篁戴胜图》是赵孟頫早年作品,工致的画风秉承了宋代画院的画法,“幽篁”的画法采用了书法用笔,显示了画家对文人情趣的追求。该图画幽篁细枝,停着一只戴胜鸟,正在返首回望。笔法工整细致,既有南宋院体画意又自设细染,使画面清雅和谐,构图简洁明快。一只戴胜鸟栖于竹枝之上,回首顾盼,神情警惕。竹枝采用双勾法,戴胜采用没骨法绘出并淡设赭黄色。画面敷色明净,笔法谨细。
“幽篁”即幽深而繁盛的竹林。竹子在文人画中是个传统的题材,竹子的虚中、正直之性象征着文人的精神品格。赵孟頫经历了亡国的彻骨之痛,后来隐居在民间过着平凡的生活,如同鸟入“幽篁”栖息一样,但他忘不了故国山河,因而经常用书画聊寄愁思。
赵孟頫的绘画中展现了浓郁的“书卷气”,清高淡雅的文人情怀和蕴藉典雅的艺术追求。他画中表现的是一种萧散的、自由的、脱离物欲的气质,是在纯净的本然的心灵中“性”显现的典雅,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乡野情趣,朴素情怀。也许他也想像这位“佳士”一样可以自由的饮酒赏雨,抚琴吟诗。最后有意义的记录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11。
[2]吴丹,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从《鹊华秋色图》看赵孟頫的隐逸情怀[J],黑河学刊,2009,(第8期)。
[3]刘永霞,赵孟頫《幽篁戴胜图》的文人气节[J],南方文物,2017,(第4期)。
作者简介:胡迪(1997.5-),女,蒙古族,浙江省黄岩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