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星蓉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其中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相互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建活泼好动的小学语文课堂,让合作互动学习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课堂教学上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分组;参与合作;效率;评价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80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需要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理念下,有效组建新课堂,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一般通过“小组合作”来让这些策略得到实施,并展现出一定的效果。可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够,操作上也掌控不好,还有学生的素质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不高,这给小组合作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症施教。笔者就这方面的策略谈几点教学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课堂以提高学生学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促进了学生课堂中的交流沟通和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对教学内容施行分类,开展合作学习准备
合作学习不能盲目的展开,要求教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在制定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标准时,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从合作学习的本身特点出发。二是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因此在制订合作学习内容选择的标准时,应该从我们课程改革实际出发,不能违背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合理分组,为合作学习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新课程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尝试成功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智慧。首先分组时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小组内成員之间是不同且互补的。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了解。其次小组合作交流前应该给成员分配好角色,学生有了责任感才会在讨论时尽其职责,让学生尝试担当不同角色,获得不同方面的经验。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兼与指导与调控作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组合意愿,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讲评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教师的参与,对各小组要一视同仁,使教师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3、合理引导,促进合作发展
由于小学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中不仅要求这个小组能完成某个任务,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能有共同的进步,从而使小组成员不仅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教学中,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分享合作的讨论得出结果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合作精神和学习方法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盛群力.个体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坦.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1995-12-25.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