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研究

2021-09-10 07:22李天娥赵燕张爱霞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康生活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李天娥 赵燕 张爱霞

摘要:在健康中国被极度推崇背景下,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各所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这是新时代赋予各所高校的重要使命。学生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身心健康与公民质量,是以,各高校应积极参与国民健康建设,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基础。然而现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学生多数处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沟通能力的转换时期,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不利于各相关主体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活动。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精神素养,已经成为各所高校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健康生活;身心健康;生活方式

2013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这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落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1]。因而,如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尤其是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重大任务。同时,2013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应将学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与工作中,并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2]。针对于此,各所高校开始推进并落实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机制,将健康生活纳入学生教育过程中与教学后,以显著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探究当前核心素养下我国学生健康水平,进而为培养新一代健康有活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一、健康生活方式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成为国家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3]。这一不良生活方式对社会、国家、学校、家长与学生提出了要求,使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成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量调查显示,由于学生缺乏运动,加之长期不良饮食,成为新世纪学生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并未开展健康生活教育,且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未参加过学校各种体育锻炼[4]。一旦这一不良生活方式持续下去,将会造成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甚至还会造成身心不健康,最终因心理压力而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及家长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且学生自身也不注重身心健康,为疾病的产生埋下种子。另一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学生主要以應试教育为主,即使是大学生也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而缺乏锻炼的时间,最终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出现障碍。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与家长应联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可以健康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使得他们的生活健康、学习良好。

核心素养下,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5]。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教育的同时,还应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因人而异,保证健康生活教育符合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使得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其次,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与养成不仅是单向教育问题,还应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21世纪倡导终身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应积极锻炼身体,成为终身学习的引领者[6]。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还应在进入社会后继续推进,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最后,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想相结合原则。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相关主体应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特点基础上,向学生阐释健康生活的培养路径,使得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而将健康生活变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

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学校教育

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为学生创造可以健康生活方式的教学环境。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规定每天的运动时间,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每月举行一次小型体育比赛,每学期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使得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学校还应与企业、政府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的运动基地,并制定相应措施,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设立学校运动场所,这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如果一个集体中的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那么所有学生必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且学生间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将会大幅减少。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全课程教育过程中,起到全面引领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对教师的全面培训,教师则应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哲学课堂中渗透关于生活方式的价值观、人生观内容,在社会学课程中渗透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健康生活方式才会成为学生主动培养的一项能力,也成为提高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助推力。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自身应不断学习健康知识,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的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起到引导与适时调整作用。例如在假期时间,家长应寻找各种方式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学校也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关于健康生活的知识讲座,并在假期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作息时间,对学生进行线上监督。在此过程中,家长应不断配合教师工作,积极向老师反馈学生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应特别重视对于家长的健康教育,家长也应寻求与学校教育的一体化,争取实现最大合力,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社会教育

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个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集体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学生的个人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爱好的养成与生活方式的养成也与社会群体的利益相关。因此,在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过程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社会教育应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加大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与传播,使得健康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尚,使得人人都在健康生活,最终创造一个浓厚的健康生活氛围,为学生创造可以自由生活、健康生活的优良环境。同时,社会各界人士还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身体素质,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力量。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的强化途径。自我教育主要是受教育者自身在外力与内力因素影响下,实现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的转化与控制。通过自我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图与提高,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塑造、自我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做好自我教育,学生首先应接受健康生活方式这一理念,学会自我鼓励与激励,激发自我潜能与意识,正确认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发挥出自我主观性与积极性,最终达到健康生活的理想化。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家庭、社会与自身应协同发力,有机结合,尽可能早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霖.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J].运动,2016,000(014):71-72.

[2]李剑.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分析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2,000(008):20-21.

[3]韩丹,杨士宝.关于“全民健身”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01):49-55.

[4]刘素珍,朱丹,李小萍.健康教育对提高健康知识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

[5]石展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

[6]刘加力,王坚,周晓杰,等.山东省高密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8,034(008):750-752.

课题:河南省教科所《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YB1191。

作者简介:李天娥,女,本科学历,河南省卢氏县城关镇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城关镇第一小学 河南卢氏 472200)

猜你喜欢
健康生活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基于儿童健康生活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探析
“舌尖上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国策的
“舌尖上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国策的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探索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