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教育各层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体系的建设开拓了新思路。本文以潍坊科技学院开设的“3+4”对口贯通培养专业试点为例,从对口贯通培养专业的体系建构、经验做法以及成效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贯通式、一体化”多元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情况,旨在为更好地发展“3+4”贯通培养专业总结经验、凝练成果,为贯通专业培养人才。
关键词:衔接贯通;分段培养;“3+4”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36-02
“3+4”对口贯通培养,即学生接受3年中职教育后,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对口专业的本科,接受本科教育,成绩合格后获得本科学历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于2013年开展了“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潍坊科技学院是山东省首批实施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试点院校,学校在实施“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工作中总结出了多元融通职业教育模式。多元融通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不同的管理主体、办学主体、办学类型、评价主体之间,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层级、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人才标准、学习资历之间实现有效的协同、衔接、融合和贯通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在多元融通职业教育模式下,“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在各专业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3+4”对口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潍坊科技学院自2013年起,陆续与三所中职学校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园艺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的中本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已招收7届,共计培养885名学生。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该校构建了一个核心目标、两条指导方向 [2]、三个构成要素、四个重要维度、多方协作融合的“贯通式、一体化”多元融通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核心目标是指以专业能力素养为核心,以“人文+思政素养”和“职业+地方文化素养”为两翼的多元素养培养目标的统一,体现了专业性、人文性、职业性和地方性的融合发展理念。两条指导方向是指以社会需求导向和个人发展为導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等工作都要按照两个导向展开,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三个构成要素是指衔接贯通培养包括教育决策者、教育决策执行和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和合作者等主体要素 [3],包括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等客体要素,还包括教材、手册、多媒体等载体要素以及大赛、项目等手段要素;四个重要维度是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多方协作融通是指本着开放性、多元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集团、学校等各主体建构起资源共享、关系通达、联系紧密的社会网络模式。
二、“3+4”对口贯通培养的主要做法
(一)动态设计“横向同维并驱,纵向融合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3+4”对口贯通模式中,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体现了各阶段的贯通式、一体化的动态发展需求。为此,“3+4”专业实施了中本阶段“横向同维并驱,纵向融合递进”的“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设计。横向同维并驱是指中职和本科两阶段都围绕专业技能、“人文+思政素养”以及“职业+地方文化”三个重要目标维度展开。纵向融合递进是指三个维度由中职到本科的螺旋上升。
从专业技能维度来看,“3+4”各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多吸纳企业和行业人员定期组织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职业需求变化,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特点和培养目标动态设计原则,共同协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中职培养目标上移,本科培养目标适当前置。中职学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技术的更新,让学生从实践中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提升专业能力。为了更好地与本科衔接贯通,将本科培养目标适当前置,中职学校在培养后段多关注学生技术性技能的获得,比如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市场调查能力等,以完成中职到本科的顺利过渡,实现有效贯通。从“人文+思政素养维度”来看,鉴于贯通培养学生的学情基础相对略差,自律水平相对较低,贯通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品德教育通过课程难易程度和内容宽度实现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的衔接贯通和融合递进,并通过在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助力学生“人文+思政素养”的培养。该校还将地方特色的农牧文化融入职业文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地方、奉献地方和发展地方的情怀。
(二)构建了衔接贯通、层次递进的教材及课程体系
在校级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3+4”贯通培养各专业小组吸纳行业和企业人员、在校生、毕业生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开展对潍坊及周边地区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调研,分析了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内容,构建了课程和教材与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相对接的教材及课程体系。中职段和本科段主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按照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主线 [4],遵循课程的层次性、教材难易程度的递进性以及内容的相互协调统一性原则,结合学生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科、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综合实践课、素质拓展课九大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在教材方面,该校遵循内容系统性、知识整体性、螺旋上升、有序递进的原则,构建了国家规划统一课程教材为主,形成了包括校本教材、专业特色教材、校企合作教材及操作手册在内的课程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反映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保证教材多元立体发展。此外,该校正在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以及项目管理等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的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各自专业体会科学的进步,将大大提高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素质。
(三)深化政、行、企、院、校、地合作,打造导-产-教-研-服一体化发展平台
潍坊寿光政府联合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了政策支撑、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了新型工业创新平台、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和科技培训交流平台,实施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等举措,在政、行、企、院、校、地合作中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该校紧紧围绕凸显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山东寿光三木种苗有限公司和山东华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智慧蔬菜产业学院,打造高质量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开发运营寿光市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建立设施园艺院士工作站和设施园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 [5],成立了“山东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三农服务专业委员会”,打造了学府蔬菜品牌,为“3+4”制园林专业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该校鼓励该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将学生的学术或创新成果、公开发表专业相关论文以及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作为素质拓展课程转化为学分,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4”专业所在的华为技术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选用到实习实训再到课题研究,都得到了企业的积极支持。该校与一汽大众寿光富赢4S店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常态化培养模式。华为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了与校内软件园企业合作的优势,积极对接高端企业,与东软集团合作建立了东软睿道学院,还与华为公司合作建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共同培养职业人才,构建了园校协同、校企合作的计算机育人平台。
三、“3+4” 對口贯通培养的主要成效
首先,“3+4”对口贯通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近几年来,该校招生名额都是一次性录满,保持着与普通高中基本持平的录取分数线;其次,贯通培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了不凡的学业成就。他们基础牢、技能硬、职业资格考取率高、科研项目参与率高、科研能力强、创新水平高,近几年的转段率都保持在100%的水平。就各贯通专业学生的具体培养情况而言,“3+4”园艺专业2013级的两名学生主持了山东省大学生科研项目,获得了“2019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专业2020年第一届毕业生共有42人,考研学生17人,16人被各高校研究生院录取,其中两名同学被211大学录取 [1]。“3+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年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比率高达100%,参加省部级以上技能大赛比率高达33.3%,有8名同学获得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最后,毕业生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均达到了100%,他们在毕业后大部分留在了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潍坊科技学院实施多元融通人才培养助力职业教育新高地[EB/OL]. (2020-08-16)[2021-02-06]. https://b aijiahao.baidu.com/sid=1674964873781983928&wfr=spide r&for=pc.
[2] 刘苏婷,等. 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的中高本贯通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20,7(35):107-110.
[3] 汪雪蔚. “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50-55.
[4] 金盛. 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155.
[5] 高宏赋. 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J]. 文化纵横,2020(02):130-135.
(荐稿人:高宏赋,潍坊科技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自筹课题“‘贯通式、一体化’多元融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ZC297)。
作者简介:王晓庆(1981—),女,博士,潍坊科技学院科长,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