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彬 张君霞
【摘 要】云南作为天然生漆的主要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漆艺文化传承。但作为脱胎于漆藝的漆画绘画,云南省的创作发展仍处于萌芽期。在云南发展漆画有充沛的原材料,较为宽松的艺术创作氛围,而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更为漆画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实验性”的云南漆画创作可以在掌握漆材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依托本土传统漆艺的特点,探索出具有地域风格的漆画创作方向。
【关键词】传统漆艺;漆画绘画;“实验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漆画是从古老的漆工艺里走出来的新画种。云南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天然生漆产地,曾有着悠久的使用和制造漆器的历史。但漆画绘画却没有在云南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云南漆艺发展的历史与特点,从原材料,地域文化和创作氛围等几个角度,阐释云南漆画绘画创作发展的契机与路径。
一、当代漆画发展面貌概述
作为一种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漆画绘画是当代画坛上的一个年轻的画种。纵观国内外,漆画、漆工艺的新作品层出不穷,在保有漆画传统工艺的同时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与面貌。
在国外的漆画艺术中,最先把漆艺推向绘画领域的是越南磨漆画。越南磨漆画创作状态兴盛,作品风格多样,面貌极具本土特色。日本漆画绘画作品多以细腻见长,且带有强烈的大和民族的民族特色,作品多倾向于浮世绘风格。韩国漆画绘画则更偏重于工艺美术,对于螺钿的运用极其成熟。
以独立画面出现的中国现代漆画萌创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1984年第六届中国美展作为独立画种参展。[1]近几年来,国内漆画绘画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不断涌现,创作水准高超。纵观我国当代漆画绘画的发展,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地域性特征日渐明显。在很多省份形成了以地方高校和手工艺人为中心的漆画研究区域。比如,以清华美院为中心的北京漆画,天津的铝板漆画,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的重庆漆画,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的广州漆画,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南京漆画,以运用合成漆为特色的江西漆画,扬州的磨漆画,以历史悠久的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的山西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以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学生和漆艺家联合构建的福建漆画等;二是创作队伍的日益壮大。从发展之初的20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到如今“队伍规模已增至4000多人,除西部新疆、西藏等几个省份外,遍布全国”[2]。
二、云南的漆艺与漆画绘画
(一)历史上的云南漆艺
云南漆艺文化历史悠久。自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的古滇国时期,云南便有使用漆器、制造漆器的记载。西汉初年至中期,逐渐形成具有滇文化特色的较为成熟的漆艺。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漆棺,属于大型漆器,应为本地制造。如同汉代所有的漆器一样,云南出土的漆艺以红黑两色为主,种类多样,有盒、盘、匣、案、棋盘、桌、凳、几、兵器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多个方面。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昆明市羊甫头出土的一系列西汉漆器,如漆木猪头形木祖、漆木水鸟形木祖、漆木罐、漆陶盒、漆木柲铜矛、漆木柲铜钺等,明显受到云南本土文化的影响,造型独特优美、颇具特色。三国至初唐,是云南漆艺的发展期,漆器胎骨以皮胎为主。唐宋时期,胎骨从犀牛皮、牛皮増至象皮,漆色从红漆增至黒漆、黄漆,纹饰出现植物纹。[3]大理国时期,云南工匠以刀代笔创造了雕漆的伟大技艺。元代初期,云南大理已有艺匠从事雕漆制造与设计,朝廷还曾迁移大批髹漆艺人至大都(北京)官办漆器机构中服役;明代,官府也在大理征调髹漆艺人到“御用监”所属漆作漆厂中工作。清代的云南漆艺因循汉式,工艺缺乏特色;但在此期,少数民族漆艺有所发展并日趋成熟。
(二)云南漆画绘画现状
2013年,“第七届全国漆画高级研修班”在云南艺术学院开班。为满足学员们创作需要,组委会专程从外地高价邮购生漆。原料买回来后,云南本地的学员才发现,所谓漆画的原料“大漆”原来就是云南民间用于刷家具和棺木的“土漆”。云南省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生漆出口省份,在昭通、楚雄、怒江等地,都产生漆,民间使用生漆的历史也很漫长,但是漆文化却不曾兴盛。“大漆”与“土漆”一字之差,精准地道出了各地漆文化的差异。云南民间对生漆的使用多见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具、餐具,尤以彝族、傣族、藏族为制作主体,例如,竹胎漆艺工艺的傣族竹帽,彝族的大漆酒杯、酒壶、碗碟等餐具,傣族、藏族的赕佛用品等;少部分工艺品制作以及家具和棺木的防腐防潮上也会用到生漆。艺术家、普通大众对于漆树的认识则停留在“是一种‘咬’人的植物上”①。也就是说,云南的“大漆”艺术仍依附于器物而存在,以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审美为主体。
漆画绘画在云南省尚处在偶有萌动的阶段——从事漆画绘画的艺术家屈指可数,作品零星可见,且作品侧重于工艺美术。现今,云南省仅有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等高校的个别教师进行的漆画创作,丽江文化馆兰碧瑛关于纳西族东巴文化主题的漆画创作。专门从事漆画绘画并已形成个人风格面貌的本土艺术家尚未出现。
通过实地调研,本文认为,云南漆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艺术家对新艺术样式的接受和创作心态上相对保守。目前,云南省绘画创作的主流依然是国画、油画、版画、水粉水彩等。主流画种在云南省内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漆画的欣赏范围非常小众。对于以天然大漆为主要绘画材料的画种,人们的理解还停留在民族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层面,没有将漆画从绘画的角度发展为具有现代精神的绘画创作。二是云南的艺术教育从业者还没有将漆画教学重视起来。作为文化重地的地方艺术院校和高校的艺术专业,不仅不曾有专业的漆画教学人员,更没有系统的漆画绘画课程,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漆画的认识基本属于空白领域。三是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漆画这一画种的制作材料,如大漆颜料、漆板、漆艺漆画工具等,多需要从外省购买,价格相对昂贵,使得这一画种的发展受到制约。四是对于云南本土漆艺文化的漠视和自轻,使得云南生漆“养在深闺人未识”。总之,漆画绘画在云南尚属待发展的状态,创作氛围十分冷清。
三、云南漆画绘画“实验性”发展的契机
云南省远离漆画绘画创作的中心,的确无法在浓郁的漆画艺术氛围的浸润下形成典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本文认为,“实验性”的云南漆画创作可以依托本土传统漆艺的特点,大胆地抛开束缚,以“实验性”的方式更自由地发展,探索出具有地域文化风格的漆画创作方向。
(一)漆画绘画材料本身的性能充满“实验性”
大漆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材料,可以跟各种材料任意搭配,如金属箔、金属丸粉、金属丝、蛋壳、瓷片、螺钿等;既可以在漆板上绘制,也可在亚麻布上涂绘,可以立体也可以平面,充满了各种可能。而不同批次的生漆会有不同的干燥时间,形成不同的纹理特征;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也都会影响漆画的面貌。传统的漆画绘画艺术家们往往会尽力避免这些“不可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达不到“平”“光”“亮”的传统漆画评判标准。在近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不可控”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汇,因“不可控”而出现的画面偶然性,是实验性绘画难能可贵的经验获得方式。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实验性”的基础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分布有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各类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名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的乔十光老师,就曾以傣族、藏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创作多幅民族题材漆画作品,如《泼水节》《坐着的傣女》《藏女》《爱伲姑娘捻线舞》等。以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漆画创作,无论从表现题材、表现方法、还是最终的画面效果,不管怎样实践都是新鲜的。
(三)对漆艺传统技法与观念的“实验性”扬弃
探索“实验性”漆画绘画的创作,并非舍本逐末。生漆作为漆画绘画的主要材料,收集过程复杂艰辛,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做成色漆的过程也非常不易。因此传统的漆艺家、漆画艺术家们对于漆的感情非常深厚且复杂。他们小心地保管、使用漆,追求物尽其用。如前文所述,傳统漆画的制作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漆画画面追求“平”“光”“亮”的效果。而漆画的“实验性”创作需要打破常规,做突破性的实验,这无疑是对传统漆艺技法与观念的反思与扬弃。在此方面,漆画艺术大师已经做出榜样。作为一位通晓传统漆艺的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唐明修老师,他的一部分漆画作品就完全脱离了传统漆画创作的束缚,如《断纹》系列,被誉为“赋予了大漆本来的质朴单纯”的“中国大漆本源语言研究”。因此,释放漆材料本身的魅力,让漆画创作的观念更为开放、包容和现代才是“实验性”的根本所在。
四、云南“实验性”漆画绘画的探索之路
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宽松的艺术创作氛围都将为云南漆画绘画发展提供条件。本文认为,在云南探索漆画绘画的“实验性”发展,可遵循以下三个路径。
一是发挥原材料的优越性。作为生漆主产地之一的云南,近年来如果拓展了绘画创作的领域,一方面会降低省内漆画绘画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为生漆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新的渠道,实现云南生漆的多元化用途。
二是依托自然与文化多样性。一个画种的兴盛来自于丰富的地域文化滋养。云南独特的自然与民族文化,构成云南漆画创作资源。云南漆画的发展方向无疑是要从本地的文化特色出发,积极探索和整合本地资源。云南漆画的创作者们应该有更博大的胸怀,更包容的态度,更宽广的视野,在云南美术的大环境中看待漆艺术,使云南真正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漆艺术格局。[4]
三是致力于漆画绘画专业人才培养。在当代艺术氛围浓厚且宽松的云南,探索“实验性”漆画绘画有其生长的沃土。高校作为一方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通过培养漆画绘画创作人才,可以将漆画绘画以更专业的方式传递出去,形成漆画绘画创作的良好氛围,并能形成云南漆画创作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发展漆画绘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漆艺的有效传承,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云南有其充沛的生漆原材料、浓郁的现代绘画创作氛围以及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丰富的创作资源,构成了漆画“实验性”发展的极佳条件。进一步发挥材料、文化等优势,营造更为宽松现代的创作氛围,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合力,成为云南漆画绘画“实验性”探索的可行性路径。
注释:
①生漆有毒,含有强烈的漆酸。在漆树的生长活跃期,树干会分泌出大量的漆酸,沾到人们的皮肤上,会引起皮肤过敏或中毒,开始又痛又痒,后期会全身溃烂,治疗的不及时,甚至会出现死亡,云南民间俗称“咬人”。
【参考文献】
[1]安鼎文. 中国现代漆画在20世纪的生成与发展[J]. 美术,2007,(11):94-99.
[2]陈金华. 中国漆画发展现状思考[J]. 新美术,2011,32(01):67-72.
[3]何颖. 云南漆艺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王维珍. 云南漆艺发展初探[J]. 中国生漆,2019,38(04):23-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