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概念的演变过程及基本内涵

2021-09-10 07:22马会君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1年4期

摘要:对动员、战争动员、国防动员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四个概念的诞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解析,认为动员是战争发展的必然的产物,概念的演进凝结着人类对动员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在主体、客體、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在国家政权统一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战争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动员在新时代的最新形式,是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破军地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畅通双方资源有序流动,聚合双方力量统一使用,拓展动员模式创新发展,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以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战争动员;国防动员;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从动员到战争动员,再到国防动员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四个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是人类动员实践活动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动员领域的生动体现。当前学者们对动员、战争动员、国防动员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均有不同的界定和论述,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将四个概念贯通起来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挖掘四个概念的诞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探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尝试对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动员

动员一词被考证是西方的舶来词。关于动员概念的源头,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以我国著名学者蒋方正为代表,认为“德国是军队动员之祖”[ 1 ],其在《新兵制与新兵法》一书中简要记录了动员的发源:“动员二字的根源是从德国来的,原名mobilmachung,有两种意义:可以译为‘做具’,又可以译为‘作动’,意译起来就是‘装备起来’‘做到能动’”[ 1 ]。第二种观点认为“动员”一词来源于法国。以《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为例,书中指出“‘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法国革命”[ 2 ],即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颁布的《全国总动员法令》,文中规定:“从现在起到一切敌人被逐出共和国领土时止,全法国人民始终处于征发状态,以便为军事服务。青年则去打仗,已婚男子则制造武器及运送粮食,妇女则制造帐篷、衣服及在医院中服务,老年人则出现在公共广场去鼓励战士们的勇气、宣传痛恨国王和共和国之统一”[3],《法令》第一次将“动员”作为独立的概念明确提出来。比较两种观点,第二种观点时间上明显较早,证据上更加确凿,因此更令人信服。

无论从哪种观点看,“动员”一词的起源都与发动战争密切相关,战争的需要催生了动员这一新生事物,动员的目的直接服务于战争。因此,早期的“动员”实际上包含了我们现在所称的战争动员的一般概念,专属战争范畴。此后,战争动员和国防动员概念的出现,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的结果,与此同时,动员也逐渐扩展为各个领域均可使用的词语。

关于动员传入我国的过程,蒋方正在其《新兵制与新兵法》作了简要的描述:“动员两字见于中国文字是在日俄战争之后。原来这个字是日本儿玉源大郎定的……在从前译为‘出师准备’,因为名词太长,不适于军语,同时不能明了地划分动员与集中的界限,普法战争时,法国一面动员一面就集中,结果到前线的兵没有装备又回后方来取,扰乱不堪,所以儿玉就决定用动员两字”[ 4 ]。但1903年北洋陆军督练处编印的《军语》中收有“动员”条,其意为“按平时之预备规画聚齐人马器械备调赴战之总称也”[ 5 ],可见,动员传入我国应在此之前。结合我国近代史,可以推断动员传入我国大致处于洋务运动期间,在大规模学习西方时传入我国。此后,动员在我国广泛使用。以革命战争年代为例,1930年8月20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发布了《动员广大群众坚决打下吉安并举行庆祝攻克长沙胜利》[ 6 ]的紧急通知。

二、战争动员

红色政权第一次在中央官方文件中使用战争动员见于1932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的第14号训令《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7],此后不断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建国后,关于战争动员的研究持续进行,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元帅曾对战争动员以及战争动员学有过论述。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战争动员学,自此关于战争动员的研究进入快车道,一时间关于战争动员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受关注较多的有《战争动员学》(谭冬生,雷渊深,1997)、《战争动员发展史》(张羽,2004)、《战争动员规律论》(曾仲秋,2009)等。特别是2003年、2007年我国出版发行了《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战争动员(学科分册)》两版权威著作,集中代表了当时研究战争动员的最高水平。

国内对战争动员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之前,一致认为战争动员由动员直接演化而来,与动员概念相同。1987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制分册)》认为动员和战争动员是同一概念,其定义是:“简称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8],此时战争动员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服务对象是战争。第二阶段,2003—2007年,战争动员的主体发生变化,但与国防动员和动员混同为一个概念。2003年版《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对战争动员的定义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简称动员。亦称国防动员。”[9]此时战争动员的主体扩展为国家和政治集团。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战争动员概念科学完善、相对独立,不同于动员和国防动员。2007年版《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战争动员分册》中对战争动员的定义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实施战争或应对其他军事危机,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10],此阶段战争动员的原因扩展为实施战争或应对其他军事危机,表述更加科学完善,此后关于战争动员的概念基本照此确定下来。

三、国防动员

国际上,国防动员自一战后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晚。据王平考证,1984年6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起草国家战争动员法的请示》,国务院领导同志看后认为,还是称作“国防动员”立法更加稳妥一些[ 1 1 ],但直到2010年才正式出台第一部《国防动员法》。虽然国防动员立法较晚,但相关研究不断推进。国内关于国防动员概念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及之前,此时使用国防动员的概念尚不普遍。1987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制分册)》和1997年发行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尚未使用国防动员的概念,只使用了战争动员和动员。第二阶段,1997—2007年,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属于同一概念。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2003年出版的《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和200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均指出两者为同一概念。曾仲秋在《国防动员基本理论》中指出“国防动员是主体明确、指向明确的战争动员”[ 1 2 ]。武希志在《国防动员概论》中认为战争动员是国防动员的主体,战争动员一定意义上和国防动员可视为同一概念[13]。第三阶段,2007年以后,国防动员概念更加科学,并和战争动员、动员三者分属不同概念。2007年版《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战争动员分册》中对国防动员的定义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情况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同一和安全,遭到战争或其他军事威胁,以及需要采取国防动员手段应付的其他安全威胁时”[ 1 4 ]。朱庆林和李歌梁在《国防动员学教程》中指出,战争动员的产生早于国防动员,战争动员的主体不仅包括国防动员的主体——国家而且包括政治集团,国防动员的内容和领域宽于战争动员[ 1 5 ]。任民在《国防动员学》中从“活动论”和“措施论”、“权限论”和“状态论”、“程序论”和“状态论”、“行为论”和“手段论”、“需求保障论”和“资源分配论”、“平战转化论”和“供需衔接论”以及“组织形式论”和“桥梁纽带论”七个方面总结了有关国防动员的不同观点,并认为国防动员和战争动员在动员主体、动员目的和动员功能上有较大差别[ 1 6 ]。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和2014年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国防建设》对国防动员的定义也与此表述基本相同。至此,国防动员的概念固定下来。

通过上述解析,战争动员与国防动员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见表1。

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目前有关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概念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比较少,现存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①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国防动员领域的拓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进一步深入,一些新诞生的领域对国防安全意义重大,例如新基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也成为国防动员的重要对象。②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指运用军民融合的手段推动国防动员工作。自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概念提出以后,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提法较多,但多数认识停留在借用军民融合的手段推动国防动员发展上面,例如利用新基建、大数据、现代化物流等先进技术在交通动员、动员信息化、后勤动员方面提质增效。③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融合。国防动员服务于国家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国防动员的目的除了应对传统的战争威胁更重要的是处置日渐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此不仅需要动员非军事资源和力量参与军队执行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而且需要利用军队的资源和力量参与国家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军队参加抗震救灾、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就是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也说明了二者在融合的目的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④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的融合。我国国防动员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国防动员作为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成立之后,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围绕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创新,把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國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17],国防动员本身就是军民融合思想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国防动员领域的拓展、借助先进手段推进国防动员发展以及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的创新属于国防动员内涵在新时代的延伸,不能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直接划等号。理解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战略理念与实现形式。一方面,“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18],而国防动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战略层面,军民融合发展居于上位,国防动员处于下位,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可以看作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下的国防动员。另一方面,军民融合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思想,更是一种理念,就其实现形式看,包括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协同创新、军民资源共享等,因此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也包含了使用军转民和民参军等手段实现国防动员的意思。

2.资源流向。从军民融合发展的角度看,所谓“军”既指归属国防和军队的力量和资源,又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所谓“民”既指归属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又指为社会建设服务。如果把国防和军队从社会中剥离开来,将两者作为两个分离的系统,那么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可以认为是动员军民双方资源,整合军民双方力量使用的过程,包含了力量和资源在归属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四个流向。流向1:动员社会中的力量、资源为社会服务;流向2:动员国防和军队的力量、资源为国防和军队服务;流向3:动员社会中的力量、资源为国防和军队服务;流向4:动员国防和军队的力量、资源为社会服务。其中前两个流向之中力量、资源归属和服务对象同属于一个系统,系统内部资源流向使用行政命令或者市场经济的手段基本可以顺利实现,无需动员或动员程度较浅;后两个流向之中力量、资源归属和服务对象分属两个不同系统,需要打破限制流动的重重障碍,是动员的重点。见图1。

3.应战与应急相结合。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国防动员发挥应战应急两种功能,国防动员发挥应急和应战两种功能既是国防动员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也是国家对应战应急需求牵引的结果。一方面,无论是动员,还是战争动员、国防动员,为战争服务始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应战作为应急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特殊性,新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国防动员的深度和广度极大拓展,其在发挥应战主要功能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应急功能,这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时代形势将国家安全的范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应急力量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地位突显,但一些应急事件的处置需要应战力量的参与才能顺利实施,而一些应战的具体情况由专业的应急力量参加更为妥当,两者的相互支撑既是国家安全内涵外延拓展的体现,也是两种力量互相弥补共同发挥维护国家安全的体现。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认为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动员在新时代的最新形式,是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破军地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畅通双方资源有序流动,聚合双方力量统一使用,拓展动员模式创新发展,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以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实践活动。

动员是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动员、战争动员和国防动员三个概念先后诞生,凝结着人类对动员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战争动员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概念与动员相同,国防动员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与战争动员混同为一个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三个概念逐渐分离开来,在此过程中动员也发展成为可在众多领域使用的词汇,如社会动员等。战争动员和国防动员在主体、客体、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在国家政权统一的情况下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认为战争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国防动员在新时代的最新形式,对其理解可从战略理念、实现形式、资源流向、应战应急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总体上看,可以认为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是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破军地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畅通双方资源有序流动,聚合双方力量统一使用,拓展动员模式创新发展,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以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蒋方正.新兵制与新兵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3.

[2]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

[3]张羽.战争动员发展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69.

[4]蒋方正.新兵制与新兵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3.

[5]李卫海.何为规范意义上的“国防动员”[J].法学杂志,2011(8):10.

[6]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519-521.

[7]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619-629.

[8]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制分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154.

[9]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M].北京:軍事科学出版社,2003:4.

[10]胡光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战争动员(学科分册)[M].北京: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20.

[11]王平.研析内在机理遵循特点规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防动员创新发展[J].国防,2018(2):21.

[12]曾仲秋.国防动员基本理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1.

[13]武希志.国防动员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学出版社,2001:3.

[14]胡光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战争动员(学科分册)[M].北京:中国军事 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20.

[15]朱庆林,李歌梁.国防动员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6-7.

[16]任民.国防动员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5-9.

[17]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12.

[18]习近平: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03-13(1).

基金项目:军队研究生资助课题重点项目“我国疫情防控社会动员及对战争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JY2020B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会君,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