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格尔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也是蒙古族伟大的英雄史诗。史诗《江格尔》至今仍以口传形式流传于中、蒙、俄罗斯三国。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格尔》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1980—2000年、2000—2020年对国内《江格尔》翻译研究作文献综述。
关键词:《江格尔》;翻译;文献
目前,对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江格尔》文本的多样化探索和《江格尔》与其它作品对比研究两个方面,并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江格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江格尔》的深入研究,具有应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一、1980—2000年《江格尔》翻译研究
我国对《江格尔》的汉译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相比于西方学者的译介研究,国内史诗《江格尔》的翻译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边垣在新疆监狱期间从一个叫满金的老人口中听到《江格尔》的故事,深感兴趣,便将其记下来。出狱后便用汉语着手整理史诗《江格尔》的故事。195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边垣编写的史诗《洪古尔》,1958年作家出版社在北京再次出版了此书。这本《洪古尔》首次用汉语向各族读者介绍了《江格尔》的故事。这也是国内历史上对于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的首次发现和记录。
仁钦道尔吉在《<江格尔>研究概况》(1982年)这篇论文中,作者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中国境内有关《江格尔》传播、搜集整理概况和苏联国家对《江格尔》部分章节的翻译,还有蒙古国《江格尔》出版印刷的情况及其《江格尔》研究概况。
扎格尔在《<江格尔>在国内搜集、出版和研究概况》(1983年)一文中,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国内用托忒文、回鹘式蒙文出版的《江格尔》和部分章节的汉译本。
格日勒扎布在《中国<江格尔>研究概述》(1988年)一文中,论述了我国20世纪70—80年代《江格尔》搜集、整理、出版和翻译等情况。
乔伦夫在《<江格尔>搜集、整理、出版概述》(1990年)一文中,提出国外对《江格尔》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始于1804年,而国内是始于1950年。同时详细论述了《江格尔》研究的意义。
浩·巴岱在《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及其展望》(1993年)一文中,简单论述了我国新疆地区与《江格尔》有关的手抄本和出版的情况,并详细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江格尔》研究概况。
二、2000年—2020年《江格尔》翻译研究
如果说2000年以前有关《江格尔》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探索、搜集整理、对文本进行翻译等方面,那么2000年以后的研究开始注重對汉译本内容的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面。
张越在《瑕瑜互见 多版互补—<江格尔>汉译本比较》(2001年)一文中,从内容和人物、情节与叙事、文学与体味三方面做了版本的比较分析,获得三版本“瑕瑜互见,多版互补”的结论。他对于三个汉译本的比较做得相对较好,但未深入分析文本背后差异的原因。
塔亚在《20世纪中国<江格尔>研究概述》(2002年)一文中,系统的介绍了20世纪国内《江格尔》研究情况,同时提出国内汉译本只有四版,并积极提倡了要努力做好《江格尔》翻译工作。
吴杨材、阿勒腾的《<江格尔汉文全译本>之用韵探讨》(2005年)一文中,提出了《江格尔》汉文全译本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用韵技巧。
王仲明在《走进<江格尔>研究的历史新时期—读贾木查主编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2006年)一文中,简单介绍了贾木查主编的《江格尔》汉译本。
王堡在《史诗<江格尔>校勘译介》(2007年)一文中,从专家和读者的角度对贾木查的汉译本做出了解读,并认为该汉译本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巴·吴立促在《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汉译文的评析—兼谈翻译之<意美、音美、形美>》(2008年)一文中,简单介绍了该史诗的人名、地名和马名的汉译,并认为其作品的翻译做到翻译“三美”的标准。
仁钦道尔吉在《<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述评》(2010年)一文中,首先叙述了该汉译本的整合整理到出版,其次探讨了译者随意删减了史诗行数和程式化的描写等问题。
单雪梅在《史诗<江格尔>在英语世界的推介和英译本特色》(2011年)一文中简述了史诗《江格尔》在英语世界的推介情况,并表示有必要对该史诗进行大力推介。
王智杰在《史诗<江格尔>的平行式及其语言美》(2013年)一文中对语言做了更细微的分析,她结合色道尔吉的译本中的一章来分析史诗《江格尔》的平行式语句。
赵娜在《<江格尔>汉语传播研究》(2014年)中,重点研究了《江格尔》在汉民族中如何流传到推广的过程。
阿云嘎在《<江格尔>研究概论》(2015年)一文中,叙述了1949—2000年间的《江格尔》搜集、整理、出版研究概况。
巴音布鲁在《<江格尔>汉译本比较研究—以<洪古尔娶亲>一章为例》(2016年)中,重点对三种汉译本的语言和母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包秀兰在《<江格尔>史诗中诗性地理的翻译》(2018年)一文中,通过比较史诗《江格尔》的四种汉译本,从程式语、修饰语、功能等角度探析了汉译本在诗性地理的翻译方面的得与失。
沃德乐在《<江格尔>汉译本修辞格翻译比较研究—以“夏拉古尔古之部”为例》(2019年)一文中,对色道尔吉和黑勒、丁师浩汉译本中的修辞格翻译进行了比较。
杨宇婷在其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格尔>贾木查英译本概念隐喻翻译研究》(2020年)中选择了贾木查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文本。从概念隐喻角度去分析了史诗的翻译规律。
这些前人研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上述《江格尔》翻译研究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其搜集整理、出版、翻译情况等方面,近几年有关《江格尔》汉译本比较研究也成为了热点,但是从系统的理论去研究《江格尔》汉译本的作品还较为缺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田美、1997年、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