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全国两会上,两个“高水平”也是重点聚焦的关键领域。
事实上,中国在通往“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已筹谋良久。这从过去近三十年时间里的渐进式历程便可知晓。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根据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这一时期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各项基础结构和运行机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正式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年后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都是着力于使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到了当前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我们距离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差距还很明显。例如,很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等尚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与民生保障切实存在着诸多短板。
另一个“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目标,我们也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和四十余年。从放松外贸管制和开放外商投资到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的降低进口壁垒和鼓励外商投资,再到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和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在挑战中的艰难突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体制性障碍与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势必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掣肘。而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目标下,我们也要实现从早期的粗放和有限转变为更大、更宽、更深以及更规范的“高水平”,同时要做好准备迎接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如何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多重挑战。
显然,一个能够最大程度和不断激发市场潜力、释放制度活力和保持社会创造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一个更高水平更加规范的对外开放的实现,都不会是一蹴而就和轻而易举的,这需要实践者不断地运筹帷幄并艰难破局,以使两个“高水平”的目标能够如期从设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