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2021-09-10 07:22王雪生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学传统素养

王雪生

随着初中课程的深入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扬意义重大。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较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解不透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引导学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我国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深厚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相辅相成,传统文化能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纽带,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然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需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及不足。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

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知识进行探索的精神,但学生明辨是非和正确选择的能力还未形成,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选择未来的路。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缺乏意識,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语文课文中的文言诗词,注重于语文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背诵文章。

(二)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不恰当

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依靠课堂上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将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方法不正确,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使得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受到影响。要想真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

(三)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教育偏向于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学习,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分析原因,由于初中文言诗词较多、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受到影响,传统文化渗透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初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学科多且任务重,很少有时间阅读文学,缺乏词汇的积累,同时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的文学素养不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

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一)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深厚传统文化的古文诗词和课文,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和投影设备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经典故事、传统文化知识等。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如文学常识、文言实虚词、古诗词句等的知识竞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及投影设备播放蕴含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得以放松,而且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死板灌输传统文化知识,应让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中采纳学生的可行性建议或意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实现文化渗透。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

真正在教学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渗透,仅靠讲解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鉴赏经典文学。经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鉴赏蕴藏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经典文学中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真正学到其精髓,进而拓展知识层面。例如,人教版中《论语》《孟子》体现“以德育人”的价值观可谓淋漓尽致,先让学生初步阅读,在老师的解析下深入理解,最后系统阐述其中的内涵。其中“学而”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论语》中体现出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学生真正把握其中的内涵,将影响学生终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孔子”和“孟子”渗透代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两大思想的核心,从中汲取精华促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联系经典文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达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营造良好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和学校领导协商,为了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目标,根据实际定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其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鼓励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得以丰富。例如,学校定期开展经典文学朗诵、古诗词交流和文学文化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化魅力的场所,学生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和掌握。在活动的过程中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魅力所在。此外,当整个单元或者将教材中的古文言诗词教学完成后,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竞赛,不仅是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学到的语文知识,也是让学生展现自我文学素养及储备文学知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四)灵活渗透到课堂内外的活动中

开展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教师需要灵活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中,相比于直接讲述枯燥乏味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教师渗透传统文化不应该仅限于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灵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延伸和巩固教学课堂的知识,深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材中课本编排了许多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或话剧类的内容,涵盖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当丰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掌握文章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文章内容编排成话剧或剧本,分小组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引用一些课文、名著或文学荟萃中的思想或观点,支持自己的立场,增强课文和经典文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对知识进行灵活地应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一系列的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深度解读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加强学习理解。科学合理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将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到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流传至今,其中的价值不可估量。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品质培养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及不足,采取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为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文学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文学小说
文学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