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琴制作的历史和现状(上)

2021-09-10 07:42:05郑荃
乐器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提琴乐器

郑荃

2017年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协会在北京召开全体会员大会,这是在欧洲成立了60年的国际提琴制作权威组织第一次在亚洲召集全体会员大会。自2000年起,协会的领导层就有来中国办会的想法,但协会内部一直有阻力,认为中国是非传统提琴制作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1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全体会员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终于击败了竞争对手加拿大多伦多市,表决通过了2017年到中国北京来召开全体会议的决定。这次会议得以在北京举办,本身就表明中国的提琴制作在国际提琴制作领域取得的重要地位,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提琴制作水平的机会。会议举行期间,我介绍了中国提琴的历史和现状,举办了中国提琴制作师优秀作品展,还有4位国际提琴制作大师为中国提琴制作师协会会员举办了大师讲座,会后还组织了代表们去西安旅游观光。前来参加会议的61位代表和38位夫人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这次中国之行让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中国提琴制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目前,大师协会已经有8位中国会员,相信随着中国提琴制作事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琴家加入这个国际大家庭。

本文是我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中国提琴制作情況的报告。希望能通过这个报告让大家对中国提琴制作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

一、中国提琴制作的先驱们

元朝的时候已经有欧洲的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有一种说法是他把小提琴这件乐器带到了中国。但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中国的,那时小提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也有传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一把小提琴献给了慈禧太后,但利玛窦是在1582~1610期间在中国,他去世200多年后慈禧太后才出生。虽然各种说法扑朔迷离,但小提琴这件乐器和西方音乐是随着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了中国,这个说法可能还是靠谱的。

一直听说北京的故宫博物馆收藏着一把小提琴,也有人说曾经看到在故宫的收藏目录里有一把中提琴,我一直想去看看是不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找到机会。

中国制作提琴的历史比欧美国家要晚得多,大约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根据现有的资料,中国最早开始做小提琴的人应该是一个叫司徒梦岩(1888~1954)的工程师,他年轻的时候去美国波士顿留学,学习的是造船专业。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会拉二胡,到了美国以后他就跟尤根·格鲁恩贝格(E.Gruenberg)学习拉小提琴。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心灵手巧,所以就开始琢磨自己做小提琴。

一次他在自己琢磨做琴时,有一个人站在他背后观察了很久,这个人就是波兰犹太小提琴制作家华特·沙朗·高斯(WalterSalon Goss)。他们认识以后,司徒梦岩就开始向高斯学习做琴,他应该是第一个学会制作小提琴的中国人。1915年司徒梦岩从美国回中国后任江南造船厂的总工程师,但是他还制作了10多把小提琴。这次台湾奇美博物馆带来了一把他做的小提琴让大家观赏,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另一位早期的中国提琴制作家王玫(1907~1994),他在青岛,是一名中学教师。王玫酷爱拉琴,在三十年代初参加了当时青岛的一个业余交响乐团。这个交响乐团是约有30人左右,其中不少是在青岛的外国侨民。当时王玫使用的是一把质量很差的破旧小提琴,琴不好在乐团里被人看不起,所以就立志自己制作小提琴。王玫在1935年做成了他的第一把小提琴,也被认为是中国做小提琴最早的人之一。1949解放后,他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并且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乐器厂—新中国乐器厂。

中国提琴制作业真正的奠基人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先生(1907~2002),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提琴制作的爱好者。谭教授阅读了许多关于提琴制作的书籍,在提琴制作领域有非常丰富的知识。

1956年,谭抒真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乐器研究所。1958年他办了一个提琴制作学习班,从全国招收了15名能工巧匠来学习制作小提琴。这批学员中有许多后来成为重要的中国提琴制作家,成为全国各地提琴制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上海的朱象教、叶葆荣,广州的徐弗、陈锦农、何光济,北京的戴洪祥等重要的中国提琴制作家都曾是这个学习班的学员。谭抒真还于1978年、197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招收了两批共8人的本科生,开了中国提琴制作大学本科教育的先河。上海音乐学院华天礽教授就是谭先生的弟子。

在广州,还有一位梁国辉大师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提琴制作。1956年开始在广州市乐器工业公司研究所任提琴高级工艺师,至今已经90多岁还在坚持做琴。他的学生朱明江、林海德、曹树堃都是著名的提琴制作家。

二、中国提琴生产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从1958到1965年间,中国的北上广和东北营口都建立了较大的国营提琴工厂,其规模200~400人之间。生产的提琴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有小部分出口。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了,学校关闭,大部分学生都必须农村去插队落户。但是会演奏提琴的学生通过参加宣传队和文工团可以避免下乡,留在城市,因此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当时小提琴供不应求,许多生产家具,收音机外壳,缝纫机台板的工厂都转产生产小提琴,全国有60多个工厂制造提琴还是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当时购买小提琴需要隔夜去乐器商店排队,这样生产出来的提琴质量可想而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所有的学校重新开始招收学生,对小提琴的需求大量减少,许多提琴工厂都倒闭或转产了,只有几个大的国营提琴厂存活下来。1979年,中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与国外的贸易开放了,中国提琴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由于外贸的利润比较高,中国又急需外汇,国家鼓励能创汇的企业外销产品,提琴厂的产品又重新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1993起,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的提琴工业化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社办企业,民办企业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政策,与国营提琴厂展开竞争并取得优势,国营提琴厂逐步萎缩、关闭。

比较典型的提琴生产企业如江苏溪桥公社乐器厂,2000年改制为泰兴凤灵乐器有限公司,2004年提琴年产量就达到26.9万把,占全国提琴产量的38.2%,提琴产量达到世界第一。2006年的产量更是达到35万把,占到全国提琴产量的50%,世界提琴产量的30%,产品80%以上出口,销往全世界20多个国家。北京的华东乐器有限公司也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成为中国提琴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居中国第二。

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提琴生产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4~2006年之间每年增长率达到35%。到2010年左右年产量达到100万把左右。2010年以后,中国的提琴制作业放慢了发展速度,进入整顿调整阶段,增长率逐年下降,2012年出现明显减少(约10%),出口呈现负增长的情况。2015年统计生产提琴90万把,出口约70~75万把。

从上表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制造的小提琴出口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出口的金额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提琴在调整市场定位,从大量制造最低端的产品逐步向中高档提琴转变。从国际提琴界反馈的信息看,也普遍认为中国提琴的质量有显著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儿童开始学习小提琴,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市场。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就有万名小学生一起演奏小提琴齐奏的场面,十分震撼。北京目前有职业交响乐团十多个,学生交响乐团几十个,文化生活相当活跃。

猜你喜欢
小提琴乐器
如果你会一门乐器
学乐器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06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9:07:02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小提琴演奏之心理“意识”初探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42
乐器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乐器也疯狂
Pear Concert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