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各级融媒体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然而我国高校却在此次建设潮流中明显落后,只有少数高校开始进行融媒体建设的尝试,而这少数进行尝试的高校融媒体,因缺乏经验,在与互联网上其他海量信息竞争学生受众的关注度上,依然缺乏传播力,导致其传播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融媒体建设如何通过更多的配套措施来保障其对主要受众——大学生实现有效传播就成为高校融媒体建设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紧要命题。本文从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大学思政课良性互动可行性研究切入,探讨保障和提高高校融媒体有效传播的机制建设。
“媒体融合”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引发媒介行业市场需求变化、媒介竞争加剧及媒介产业制度创新等背景下形成的世界媒介发展潮流和趋势。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体化的趋势。作为媒体融合更高级阶段的“融媒体”概念,将媒体融合的理念更新到“媒介门类融会贯通”,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读。广义的融媒体是个宏观战略层面的大概念,须站在国家战略、社会行业的高度来认识。狭义的融媒体是站在传媒主体角度去看的微观操作和战术层面的概念,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平台、要素、运营等方面发生的关联、交集及融合。本文的“融媒体”取其狭义概念,是基于数字化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各媒体融会贯通、优势互补,本质上是一种新媒体形态,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媒体,而是融合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要素、主流价值观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具有新价值、新效应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我国融媒体发展简介
2009年,“融媒体”概念在我国被首次提出,庄勇在《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融媒体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文中“融媒体”概念除了包含全媒体之“全”的意思外,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其融合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能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我国的“融媒体”实践,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中央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2014年是我国的“媒体融合元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发展被提升到深化改革的战略层面,目标直指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立现代传播体系。为了创建新型主流媒体,光明日报于2014年10月创建了“融媒体中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也于2016年3月正式上线。之后几年,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在加速媒体融合方面都动作频频。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由此,我国融媒体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媒体融合主要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单向融合,基本是站在传统媒体角度的单向式思维及做法,以“我”为中心把互联网新媒体当作延伸传统媒体价值链的平台、渠道及手段,双向融合的实践非常之少。
二、高校建设融媒体的必然性
1.世界媒介发展潮流推动:世界媒体格局的变迁和发展转型,一直都与时代的大潮和技术的创新同向同行,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4G和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世界媒介发展进入到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的传统媒体为应对这个变化,纷纷借助互联网平台加速推进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媒体发展的潮流。高校作为新事物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及人才培养的前沿重地,怎能独立于世界潮流之外?所以高校也须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
2.国家战略的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高校构建“大宣传”格局,要着眼全局、统筹资源、拓宽渠道,建立全校共享、全员参与、全领域覆盖的立体式宣传网。融媒体的建设理念,最为符合高校“大宣传”格局的建设要求: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各个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合全校宣传资源,搭建统一平台,联动线上线下,整体推进宣传工作。从2014年8月中央正式提出“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到2019年3月16日《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四年半的時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提到,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打破传统媒体现有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壁垒,积极建设新兴媒体,并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科学长效路径,是国家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校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新闻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媒介架构,其在高校思政宣传、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工作中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现代大学生信息接受心理变化等原因,高校传统媒体对其主要受众大学生的有效传播却逐渐衰退,甚至不被其所关注,传播效果每况愈下,进而使其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不如昔。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来提高高校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宣传工作者急需解决的紧要任务。而根据高校新闻媒体有效传播困境的原因分析(详见《记者观察》杂志2020年第9期刊发的《地方高校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有效传播”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以吉首大学为例》一文),高校新闻媒体紧跟时代潮流和国家媒体发展战略,建设高校融媒体是其走出新时代传播效果困境的主要路径。
所以,高校融媒体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实现途径。建设高校融媒体势在必行,探索高校融媒体建设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大学思政课良性互动的原因与可行性
1.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高校更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把传统的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在高校里推动传统的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最好途径和平台无疑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融媒体。
2.高校融媒体信息有效传播的需要:
高校融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不同媒体的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充分利用不同媒介载体的特性,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式。其多位一体的信息传播,能满足高校大部分受众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校内信息需求。然而高校融媒体对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少数极度偏好娱乐趣味性信息而不喜欢政治宣教类信息的学生,他们对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的高校融媒体有强烈的排斥情绪,进而导致其基本上不关注、不浏览、不收听高校融媒体,从而导致高校融媒体的信息传播对这部分学生失效,其传播效果对这部分学生几乎为零。所以要保证和提高高校融媒体信息的传播效果,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来保障其有效传播。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将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设想,这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既然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这种结合只是把该门课程以前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转换一部分到网络平台上,但学习的时间更自由,喜欢自由生活的大学生应该会喜欢这种形式;同时老师也喜欢这种形式,因为老师只要上一次课,全校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大大节约了老师的授课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
而将高校融媒体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相结合,该课程的内容必须要与融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有关联性、且是全校学生都开设的课程,并且最好是可以开设三年以上的课程,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结合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起到高校融媒体与该门课程结合的良好互动,相互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形式与政策》这门课程是最适合尝试将两者结合的课程。
3.高校思政理论课《形式与政策》的課程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教育部编写的《时事报告》为依据,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而开设。课程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课程一般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各校每学期从当年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选取几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一般为2-3年,每学期都开设。
从教学大纲的表述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之所以是高校所有课程中最适合与融媒体结合的课程,因为其同时具有高校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两大特点:
①.内容相近性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除新闻学相关课程外,课程内容与高校融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最相近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多是介绍和分析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融媒体则主要报道校园的重大事件、教学科研动态和一些正能量的人物事迹及生活趣事,但二者都关乎时政信息,都包含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的宣传。事实上高校融媒体完全可以设置专门的国内、外大事和热点事件的专版和专栏,并邀请《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在专版和专栏上对这些国内外大事和热点事件的进行分析、讲解。
②.受众广泛性的特点:相对新闻学课程只面向新闻专业学生开设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新闻学课程不具备的一个特点,就是受众广泛性。《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理论课是我国高校里面向学生开设范围最广的课程之一,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且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专业至少都要开设2年,有些学校会开设3-4年,并且每学期都会安排有课。
4.新时代大学生的媒介偏好有助于两者实现良性互动:
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多为“95后”“00后”,他们接受信息的媒介载体更偏好互联网。数据显示:40%的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20%的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形式和内容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高校融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比单纯的行政命令强制学生收看融媒体新闻报道,易弱化大学生对主旋律宣传的抵触情绪,提高高校新闻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同时因为融媒体基于互联网传播,其媒介特性易于让现在的大学生接受,并且融媒体上及时、鲜活的来自学生身边的新闻信息可成为思政理论课鲜活的辅证材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验证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依上述,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与高校融媒体建设相结合这个设想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有助于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为验证这个设想在实践层面能否为现在的大学生所接受,笔者专门就此问题向吉首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还是能接受这个设想的:其中完全能接受的有近36%,愿意试试的28.14%,无所谓的近12%,三者加起来有76%的能接受这种尝试。因此,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与融媒体结合,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改革。
四、高校融媒体与《形势与政策》课程良性互动的大体设想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之与融媒体结合的设想如下:
实行大学四年全程学习、全程考核,要求学生每学期不定期登陆高校融媒体,浏览上面的新闻信息,并根据学生浏览高校融媒体上新闻信息的数量和时长生成学习积分,并创建积分换算成学分的方法,每学期没有完成学分的学生,该课程需补考或重修,超额完成积分的学生予以学分或积分换礼品的奖励。并可依据情况,在高校融媒体里设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考试板块,邀请《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在专版和专栏上对这些国内外大事和热点事件的进行分析、讲解。而考试题目为高校融媒体一学期传播的新闻信息内容,考试成绩可直接做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将《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政课课程与高校融媒体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良性互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既可以與时俱进,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与新技术、新媒体发展紧密结合的号召和要求,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有效解决少数极度偏好娱乐趣味性信息的学生,因排斥宣教性的新闻报道而引发的高校新闻媒体传播困境,是解决高校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有效传播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且可作为长效机制,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玮.《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新闻与写作》2017年底6期;
[2]任陇婵.《媒体融合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视听界》2015年1月刊;
[3]张津君.《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究》.《产业创新研究》.2020年2月刊;
[4]肖伟华.《探究融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农村教育》2020年第2期中
作者简介:彭克锋(78.10-),男,硕士,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与思政工作。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破困”路径研究》(编号19C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