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花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核心文化,其秉承着诲人不倦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根,因此,在我国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塑造新一代的有志青年,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因此,我国的小学也在积极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其中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就已经可以实现相关内容的融入,从而让小学数学的内容更加的精彩,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全面展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办法探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 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15
小学三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分水岭,其本身已经达到了中级小学数学的难度,相对于一二年级的数学基础知识科普之外,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已经开始出现了更多的逻辑思维内容,所以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难度更大,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档次开始从这个阶段被拉开,一些思维更加活跃,逻辑能力更强的学生往往可以更快地做出难题,当然,这个阶段的难题也并非达到传统意义的难题,只是需要更加谨慎的思考,因此,通过做题的快慢就能判断出一个学生的基础能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如何让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更加的有趣,从而满足教学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其通过文化来让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问题,更是会让大部分的学生都沉溺其中,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效果,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教学办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的原因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的素质才是人们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这种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强调素质教育为主要办法的一种方式,因此被广泛地采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也都是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将其融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之中,也就能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为后续的成长做铺垫。
2.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兼容并包,不仅仅是仁、义、礼、智、信方面的道德素质教育,还包括了中国的一些哲学思想、逻辑思维等,这些内容融合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更加的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当然,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是需要体现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备更好地逻辑思维能力,真正了解如何思考,如何进行逻辑的演化,从而解决数学问题,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做出铺垫。
3.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汇聚,而且是其中最为精华和优秀的内容,因此,在實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当前最核心的内容。在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出色,中国人开始过度的相信民主与科学,对于西方的思想文化更加的青睐,而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目前我国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的融入也就成为其核心的发展方向。
4.有利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改革
小学三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转折点,一直以来,三年级开始的数学内容都不够出色,主要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不符合实际的需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也就换了另一种方法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文化传授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逻辑思维,因此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办法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课程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已经有了明显的传统数学课堂的状态,主要是以逻辑思维问题思考为核心,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中,需要充分的考虑逻辑思维类传统文化问题的融合,这些文化的内容相对于直白的数学而言,更加的具有引导性,而且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锻炼人们思维逻辑能力的主要培养办法,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一个核心办法。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所开展的部分较为典型的数学问题,早在我国古代便已经进行过相应的研究分析,且在古人的智慧下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正确解答。将古人在数学领域所进行的经典名题加以选择,在不违背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前提下,将其进行选择,随之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可对小学学生的视野拓宽产生积极效益,并且古代典型数学名题具备历史性、故事性、趣味性,从而可对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加以促进,使得小学学生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以小学阶段教师在对小学学生进行数学课程中假设问题的研究教学开展为例,教师便可以选取古代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名题“百僧百馒”“鸡兔同笼”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又以数学课程中盈亏问题的研究教学开展为例,教师则可以选取古代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名题“折绳测井”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一次教学就能学会的,也不是一个学期的开展就能学会的,因此,小学数学课程中想要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需要强调循序渐进。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仅仅是一个开端,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而后续的实际课程中,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相应的融合效果,从而保证融合的效果,这种渗透的融合办法,更加的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不断成长的情况,因此被广泛地利用。教师借助于挖掘教学内容,促使小学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深入了解。教师在对小学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开展中,依托于相应的教材课程数学知识内容发掘,引导学生在其实际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加以运用,使得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来激发数学思维,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以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内容中的“认识千以内数”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为例,在教材之中初次向小学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以及近代所使用的独特运算工具——算盘。算盘这种运算工具,是发明于中国的运算工具,其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而教师便可以依托于教材,来积极引导学生对算盘加以认知、应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算盘,对学生介绍我国在关于数的运算方面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由最初期的采用实物计数,发展到结绳计数,再到刻道计数,直至古人发明算盘进行算筹。基于我国古代在数的运算方面所产生的发展历程来引导学生对于算盘产生最基本的认知。继而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算盘开展具体的认识,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教师对于算盘的各部分组成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
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强调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这都过于困难,主要是小学一二年级就没有进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导致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只能依靠个人的能力来提升学习效果,而没有达到循序渐进的需求。这也就导致了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难度较大,很多的学生不适应其中的教学办法。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成为一个较好的办法,通过文化引导逻辑思维的形成。因此,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中的融合,希望我国的小学教学能谨慎的参考,提升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兰存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5期。
[2] 沈开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追问”策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追问方法与途径》,《小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18期。
[3] 陆联中《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成语、古文、古诗、对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32期。
[4] 郑燕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建新镇儒林文化为例》,《当代教研论丛》2019年第10期。
[5] 谢松柏《挖掘传统文化 树立民族自信——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讨》,《科普童话》2019年第18期。
[6] 江萍《让传统文化滋养数学课堂——浅议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