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霏
摘 要:文章通过网络评论,使用ROST CM6.0软件,以《又见敦煌》为例,对游客的感知进行总体感知因素高频词分析和消极感知因素高频词分析。发现游客对《又见敦煌》的总体感知是宏观性的、概括性的,缺乏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感知,消极感知集中于演艺鉴赏和演艺内容两方面。基于此,提出相应策略,要注重演艺作品关于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提升演出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制定有效的剧场管理策略,注重广告宣传时的内容表达以及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关键词:网络文本分析;沉浸式演出;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2.7;J892.4 文献标识码:A
旅游演艺因其表演内容是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当前文旅融合发展中典型业态之一。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旅游演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政策性指导。从剧场演出、实景演出到沉浸式演出,旅游演艺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
沉浸式演出作为旅游演艺产品中的后起之秀,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产品内容、游客体验和运营管理等,关于沉浸式演出的游客感知研究较少[1-3]。基于此,本文通过在携程网搜集有关《又见敦煌》的评论,利用文本内容分析软件对评论进行分析,提取游客对沉浸式演出的核心感知要素,以期为旅游演艺产品质量提升和旅游演艺行业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案例选择
《又见敦煌》是在敦煌市常态化演出的一部沉浸式演艺作品,大部分时间需要观众在行走中观演,演出最独特之处在于重视观众的参与和体验。
本文选择《又见敦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又见敦煌》是一部典型的沉浸式演出,打破了传统的演出方式,缩短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可以融入演出的情境中。自2016年9月20日开演至2020年9月20日,观众人数达到138万,单日场次突破12场,单日观看人数突破7 500人,获得“2017年度中国最佳旅游演艺项目奖”“2019年中国独立剧场旅游演艺十强”等殊荣。《又见敦煌》不论是在演艺行业还是在沉浸式演出中,都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数据收集
笔者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进入携程网,检索与《又见敦煌》相关的评论,然后对检索到的评论进行筛选。①选用2020年1月—2020年10月的点评;②剔除同一游客的重复点评;③剔除科普性、广告性点评;④剔除与演出内容无关的点评。最终获得306条评论作为原始数据,其中好评275条,负面评价31条,总计好评率89.88%。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将获得的306条原始评论以txt文本格式导入ROST CM6.0进行分析,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将与旅游演艺相关的名词添加到ROST CM6.0的用户自定义词典中;其次,将同义词转换为同一个词,例如“哭了”“流泪”“落泪”统一为“流泪”;再次,对评论进行分词处理,剔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词汇,剔除“是”“的”“很”等无意义的副词;最后,进行高频词分析和负面评价的高频词分析。
(一)高频词汇分析
笔者从ROST CM6.0软件分析出的高频词里提取前30名词语(表1)。一般來说,频次越高的词汇越能代表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核心感知要素。本文提取的高频词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
1.高频名词分析
名词反映的是演出内容、演出形式、场景布置、地方文化、观看群体等。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有“表演”“体验”“历史”“敦煌”“莫高窟”“形式”“演员”“小时”等。“表演”“历史”“敦煌”“莫高窟”说明游客感知到的主要是演出内容,且能够通过演出了解当地文化。同时,游客的评论中提到:“故事的内容跟莫高窟相呼应,建议先去莫高窟再去看《又见敦煌》”。观看演出和参观莫高窟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加深游客对敦煌历史文化的理解,且延长了游客在敦煌的停留时间。“体验”“形式”“小时”说明游客关注到《又见敦煌》区别于传统剧目的演出形式、观看方式。
2.高频形容词和动词分析
形容词反映的是游客的态度和情感趋向。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值得”“震撼”“有趣”“感动”等,大多数为积极正面词汇,说明大部分游客对《又见敦煌》持认可态度。但是“很累”“人多”这些带有消极情感的词汇可能说明《又见敦煌》行走中的观演方式会带来一些负面评价。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走动”“站着看”“坐下来看”等,反映的都是观演方式。说明《又见敦煌》边走边看的形式成为游客的关注点之一。
(二)消极感知因素的类属分析
分析游客的消极感知对演艺产品质量的提升,营销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利用ROST CM6.0软件对31条负面评价进行分词处理以及高频词分析,提取排名前30的词汇。结合游客评论的内容和演艺产品的组成部分,将30个高频词归入演艺参与者、演艺内容、演艺形式、演艺鉴赏和相关体验者5个一级类别,演职人员、故事情节、地域特征、场景效果、表演形式、体验模式、综合比较、性价比和同场观众9个二级类别(表2)[4]。
1.演艺鉴赏分析
在《又见敦煌》的消极感知因素中,演艺鉴赏占比34.93%,是负面评价最多的部分。该类别包含体验模式、综合比较和性价比3个因子。体验模式的消极感知占比最大,是24.35%。高频词集中于“体验感”“站着看”“混乱”“拥挤”“走来走去”“很累”等,游客的评论中提到“人多又乱,前期要站着看一个多小时,拥挤的体验感非常差”。说明《又见敦煌》行走观演虽然是演艺产品体验形式的突破,但是也造成游客在某场演出人数过多情况下的体验感较差。另外,《又见敦煌》的定位是沉浸式演出,希望游客可以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但是强烈的拥挤感知一方面增加了观演时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也与演出的定位背道而驰,让游客频频出戏,无法有融入的感受。性价比和综合比较方面的消极感知说明游客会在产品质量、价格方面将《又见敦煌》和其他演艺产品作比较,体现了各类演艺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对旅游演艺产品价格的评价一方面取决于演出本身的质量和特色,另一方面取决于游客的主观判断,是否达到游客的价值预期。
2.演艺内容分析
《又见敦煌》的消极感知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演艺内容,占比32.27%。其中,故事情节占大部分比重,是27.51%。高频词集中在“剧情”“反复”“走秀”“开场”,游客的评论中提到“表演拖沓,一队演员反复走秀好几次”“剧情松散,缺乏核心思想”。结合游客对地域特征的消极感知,反映游客对于独特的表演方式,特别是开场的历史人物走秀接受程度较低,且认为演出的内容无法展现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说明《又见敦煌》所要表达和传递的内容以及文化内涵与游客接收到的信息有差异,产品创作团队应当重視演出内容的表达方式。
3.演艺参与者分析
《又见敦煌》的消极感知因素居第三位的是演艺参与者,占比14.81%。高频词集中于“演员”“台词”“工作人员”“导演”,游客的评论也提到“演员都是凑数的业余人员”“只看到了尬演,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导演和演员是演艺作品的生产者,导演是构思者,演员是表达者,也是游客的审美对象,他们对于作品内涵的表达起到重要作用[5]。游客关于演职人员的消极感知一方面说明演员的专业水平有所欠缺,另一方面说明导演的创作构思缺乏大众化思维。
4.相关体验者分析
在《又见敦煌》的消极感知因素中,相关体验者位列第四,占比9.52%。高频词是“观众”“人多”,游客的评论中也提及“每场的观众特别多”“有的观众拍照,有的观众抱着孩子,什么都看不到”。说明部分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和每场演出的观看人数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控制观演人数,加强剧场管理,提高观众素养,为游客营造良好的观演环境是很重要的。
5.演艺形式分析
最后一个消极感知因素是演艺形式,占比8.47%,包含场景效果、表演形式两部分。高频词是“分钟”“灯光”“舞台效果”,游客的评论提及“灯光诡异,小孩吓哭了”。营造氛围的声光电效果没有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造成游客惊吓和审美疲劳,相关部门应重视演艺作品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模式,让更多游客了解《又见敦煌》的内容和表演形式。
(一)结论
游客对《又见敦煌》的总体感知是概括性的,游客感知到演出表达的整体文化氛围,但是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感知较低。
《又见敦煌》的消极感知因素中,演艺鉴赏和演艺内容是游客最不满意的部分。行走观演的方式虽然新颖,却造成拥挤,让游客无法融入表演;对表演内容的传达方式推陈出新,运用走秀、对话、舞蹈等多种形式,和场地的不断转换,向游客传递敦煌的历史文化,但是游客接收到的信息与创作团队传达的内容存在差异。
(二)建议
1.注重演艺作品关于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
《又见敦煌》于其他演艺产品相比,挖掘了当地文化内涵,演出中展示了与敦煌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民俗。但是较为复杂的表演形式和一些大众熟悉度低的民俗,造成游客接收内容上的困难,因此演艺作品应当重视由艺术性过渡到通俗化的表达方式。首先,对游客进行预调查,了解游客对于敦煌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程度;其次,演出中利用显示屏对重点人物、故事和习俗进行文字介绍,帮助游客理解。
2.提升演出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
演员是演艺作品的主体,也是游客的主要审美对象,演员的形象、专业水平和敬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台演出的质量。针对《又见敦煌》这类注重文化内涵表达的沉浸式演出,不仅要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还要让演员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重视演员文化素质的培养。
3.制定有效的剧场管理策略
首先,根据剧场面积测算最大的人数承载量,每场演出控制人数;其次,在站立观看的场地画出方格,正中心标上十字,演出开始之前告知游客站在方格内的十字上,人与人之间隔开距离;最后,不同场地转换之间设置引导护栏,设置老人和孩童专用的通道,引导游客沿着护栏有序观看。
4.注重广告宣传时的内容表达
首先,宣传中突出自身优势和其他演出的差异,并注意介绍自身优势时不可夸大其词,帮助游客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其次,重点宣传演出想要表达的文化内容。例如,《又见敦煌》宣传时可着重介绍重点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并说明独特的观演方式,使游客事先对演出有所了解,介绍不要仅停留在氛围渲染上。
5.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行走中观看的方式对于老人和小孩并不友好,且贵宾席和普通席因为观看方式的影响区别并不大,但是价格却相差290元,因此根据游客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是必要的。首先,制定价格应考虑不同年龄层群体;其次,落实普通席和贵宾席的差别;最后,开发与演出相关的文创产品,通过其他渠道获益,相应地降低演出门票价格。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对《又见敦煌》的游客感知进行高频词分析和消极感知因素分析,并针对游客的负面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但是本文的分析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对于演艺产品游客感知的挖掘深度不够;其次,网络评论虽然数量多、易获取,但缺少游客的基本信息,仍存在很多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应当利用问卷、访谈、实验等多种方式完善研究成果。
[1] 王先凤.新潮创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沉浸式数字剧场《光景如诗》为例[J].出版广角,2020(13):80-82.
[2] 徐祖莺.沉浸式旅游演艺游客体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1-7.
[3] 李晓艳.我国现代商业剧场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9.
[4] 黄丹.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研究:以《宋城千古情》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6):113-117.
[5] 包富华.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实景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研究:以华清池《长恨歌》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