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林 申森
【摘要】 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被看作苏格拉底的继承人。他是20世纪被高度赞誉、推崇的艺术学家,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研究内容涵盖了艺术史、艺术创作、心理学等学科。本文在《艺术与错觉》的基础上,对贡布里希的艺术研究进行综合性地阐述,分析其艺术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扩展性探讨。
【关键词】 《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再现;艺术与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83-02
一、藝术与错觉中心理学的探究
(一)心理学与风格之谜的探讨
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也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1]贡布里希在书的导论部分将心理学和风格之谜联系到了一块,并阐释了何为风格一词,用各式各样的插图和名言来表达心理学和风格的观念。
所画即所见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样。为什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所看到的都不一样。书中的兔子和鸭子,为什么即是兔又是鸭?(如图1)这是贡布里希在书中所提出的心理学之谜。虽然头脑可能意识到任何一种特定的感受必定是个错觉,可是严格地讲,不可能观察自己怎样经验一个错觉。[2]贡布里希通过视错觉来很好地解读了心理学的深度。
单独依靠再现心理学也不能解开风格之谜。[3]这是贡布里希在书中说的一句话。风格是一个具有深层次的概念,它和一般的艺术设计、创作不同,它是通过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能更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社会或个人的审美观念、精神外貌等特性的外在形象。风格一词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它是一个具有深层次的艺术心理学问题。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贡布里希将其运用于“再现”心理学,在《艺术与错觉》中,贡布里希通过图画来展现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带来的能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当人满怀着足够的信心时,其所期望的事情就能够成功。这个效应能对社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在人性深处都有被他人赞赏的渴望。[4]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基本的观点是:给予一个人积极的期望并加以鼓励,就会使其走向成功。所以说,成功之人必然会有自信的态度,并且会相信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发展。[5]
(三)艺术主观性的探讨
在欣赏一幅好的作品时,常常把它的主题和风格联系在一起。如果这幅作品脱离了本身的背景,那么它就称不上是一幅好作品。艺术给人带来的不仅只是一种视角体验,视角体验只是艺术作品的基本阶段,艺术给人带来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感受。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的再现,它的再现是创作者对事物本身的思考后而进行设计的,其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作者的内心走向决定了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艺术还有种独特的魅力,其魅力所在就是作者自我表达的方式,每幅艺术作品都掺杂着作者本身的情感。
二、艺术与错觉的核心思想扩展性研究
(一)“图画再现”理论的探讨
再现不一定都是艺术,然而其神秘性却不会因为它不是艺术而减弱。[6]再现艺术可以将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表现在作品中。戴增钧基于对生活的思考,创作了《桃花源》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是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作品再现了对生活中的感悟。画家毕加索之作《格尔尼卡》(如图2),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仅用黑白灰三色就营造了悲凉的氛围,用图画再现了法西斯战争的残酷。由此可见,再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灵魂和思想的。
(二)关于视错觉的研究
视错觉这一表现手法在设计行业中常常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独特性,并且可以让观众产生不同凡响的感觉。对于设计师来说,可以利用视错觉这一表现手法获得更多的灵感。视错觉也可以成为人体沟通的载体,当人在观察事物时,经常会因为自身的经验主义或所臆想的参照物而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就是视错觉所带来的影响。视错觉的设计作品会让人的视觉和知觉带来震撼感,会使人焕然一新,印象深刻。具有视错觉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体验到视觉冲击, 还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因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而深信不疑时,艺术家们就已经开始了“魔术表演”,常常用视错觉的手法来迷惑观众的眼睛,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受。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事物的全部。就像在浏览信息时,常常只是选择性地翻阅最想看到的信息一样。人们所看到的一些作品也是艺术家通过不断加工后再变形地呈现出来,从而能带来这种视错觉的画面。
(三)关于艺术心理的探究
艺术心理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处于比较早的阶段,国内对此的专著进乎其微。《艺术与错觉》是一本关于艺术和心理学的著作,内容涵盖了美术作品的心理学探讨、画家创作的思考过程、作品中的心理需求等。所有的美术作品中都有作者本身的主观思想,因此在观赏一幅作品的同时,应从表面看到本质,从作品中看到特有的艺术符号,走进艺术家的心理、意识才能读懂作品。艺术的价值不仅只是具有创造力,艺术的创作始终是循环反复的,而不是在潜伏之后自我意识的顿悟。在探索艺术之旅的过程中,要在艺术心理学的基础上去研究艺术的价值所在。
三、艺术与错觉理论的实际性研究
(一)艺术创作的研究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艺术家通过生活积累、构思、艺术经验和审美观念为基础,并不断加工才得以实现。艺术创作也是艺术家自我批评的过程,在艺术家进行自我创作的过程中,会从自身审美的角度出发,然后再将物质表现于审美意象中,最终才能创作出具有内在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作品。艺术创作不但需要解决技法技巧等问题,还需要解决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大问题。
(二)图式理论的研究
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具有很大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于这个艺术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去解释。第一个层面即为“矫正”思想。艺术家为了创作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必然会经历“图式与矫正”“矫正与图式”的过程。比如画人物素描,刚开始仅仅是画出大概的轮廓,后来经过一步步的修改、添加,渐渐完善,才会使他越来越像一个人。贡布里希认为一个艺术家是无法凭空创造出一个图像的,他一定是有依据,并无一例外通过图式和矫正的方式去创作的。
第二个层面为图式带来的模仿思想。所有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的艺术作品会随着自身认知的提高而变得有深度。人类早期艺术作品的模仿方法和如今儿童的画法一样,因为他们只能画出所能看到的事物,他们所知所悟不过如此。因此,艺术家只能作其所想,而不是作其所见。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虽然被证明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在艺术界的意义还是不可估量的。
(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
设计心理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情感和感知是设计师创作表达的来源,是设计心理学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元素。不同的事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和感知。感知主要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人的感知系统是非常巧妙的,它会让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探索出一些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创作,从而产生视觉上的互动以此来传递作品的信息。而情感是设计师在日常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会带有浓厚的情感,它能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时候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情愫。
设计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看到红、白、蓝三色就会联想到百事可乐,这是因为在人们的视觉感知中,红白蓝三色的标签已经在脑海里,这就是设计心理学在视觉设计中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可以用设计心理学来设计产品,使人们在购买商品时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能得到满足。
《艺术与错觉》是一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著作,它包含了心理学、艺术创作、哲学等各类学科,其渗透性在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的核心思想在国内的艺术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很好地传播。放眼世界,《艺术与错觉》仍是一部在艺术与心理学学科中具备权威性的作品。
參考文献:
[1][2][3][6](英)E · H ·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18,3.
[4]邴光力.赏识——精神生命的阳光[J].心理世界,2003,(11).
[5]皮格马利翁效应:像巴顿将军一样鼓舞士气[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0,(09).
作者简介:
吴仕林,男,汉族,江西南丰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
申森,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