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许春玲
摘 要: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一生的所有理论,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原则。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对现实需求的分析,文章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来阐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思想的探索。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矛盾转变这一客观现实,整体布局上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制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有力地推动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演进与时代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105-03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以来,坚持为人民群众干实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保障与实现。因此,在现有情况下,探讨理论与实践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很有必要。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人的生活出发,积极分析个体人类与现实社会、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肯定并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的重要理论——唯物史观。他在对理论与实践的观察与总结中,揭示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他最先创立了群众史观,在1845年的春天,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1],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始终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他一刻不停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遵循。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这是他一生中两个伟大发现中的一个,这使人民群众从此不再陷入唯心史观的圈套。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必然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
最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价值遵循。价值与人民群众的劳动行为息息相关,可以说属于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的劳动行为,劳动是产生价值的根源。在实践中,人民群众是行动者;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见证者。这就决定了在价值体系中,人民群众一定是价值主体。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阶段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的坎坷就注定了不平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就是人民主体思想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困难时代,人民大众身上背负着两座大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中国人民需要进行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希望。中国青年主动学习最新理论,并付诸实践,勇敢地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宣传这一重担,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在建設阶段的曲折发展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生活条件愈艰苦,人民群众愈团结。中国人民不仅拥有了政治权利,而且拥有了实现这一权力的物质保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目标的完成,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第一次明确了中国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迎来了新面貌。
(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型探索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工作方针,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措施,把中国人民对未来的希冀创造性地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主体地位再一次得到了质的提升。江泽民同志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工作中,反复强调人民主体思想。要求全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始终保持人民立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在领导党的事业中多次指出:党的根本宗旨需要各位党员干部不遗余力地去落实和实践,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升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人民主体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路走来,从建党的筚路蓝缕,到新中国成立的焕然一新,到改革开放的全新天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高度自信、生态良好等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就。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一)时代课题: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分析了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主探索新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是实事求是地把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着高度认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只有做到以改善民生为工作前提、以维护民权为工作重点、以获得民心为工作落脚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3]。
(二)时代华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庄严宣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代表着中华民族辛苦追寻,坚持探索的小康社会目标开始变成现实。这一目标的如期完成使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得指日可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蔓延至全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要求各有关部门采取全面、严格的防控举措。时刻关注疫情的蔓延程度和防控疫情风险的工作进展情况。按照四个集中的原则,做到了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取得了防范疫情的伟大胜利。小康社会是人民心之所往的理想生活,生活的幸福安康對于人民群众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建成,符合中国实际,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在实现的过程中,人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利益获得者与享受者。小康路上,全体人民要“共建共享”。进入小康社会要“一个不落、一个不留”,深刻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本质属性,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4]。
(三)时代使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多项民生政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是通往这一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纵观历史的长河,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世纪的中国,比历史上任意时刻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近代以来几代人都梦寐以求的心愿。民族只有复兴,国家才有力量,这一切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实现了每个人的梦也就实现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5],不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四)时代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单边主义国家。马克思把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作为人民主体发展的主体方向。如今,深处科技和信息时代的我们,全世界都是一个联合体。人类的命运已经被信息、科技、工业化的发展紧密联合在了一起,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呼声与主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的视角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积极回应。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境遇,只有深入理解、全面贯彻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上下同心,凝心聚力,不忘初心的共同奋斗,才能冲破眼前和未来要遇到的风风雨雨,才能共同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4.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3]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 人民日报,2013-06-19(01).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