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地区黄芩的主要繁殖方法与管理加工

2021-09-10 23:43李雪松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6期
关键词:繁殖黄芩病虫害防治

李雪松

摘要:辽西地区凌源市是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地区,近年来,凌源市种植黄芩规模较大,为规范黄芩的种植,实现黄芩高产优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栽培,本文总结了黄芩繁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加工技术。

关键词:黄芩;繁殖;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

中药材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抗菌消炎、降压利尿、解毒利胆等作用,也是一种常用中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黄芩喜温暖,耐严寒,地下部可忍受-30℃的低温;耐旱怕冻,在排水不良或多雨地区种植,生长环境,生长不良,容易引起烂根。

1.繁殖方法

1.1种子繁殖

一般采用直播,因种子细小,出苗比较困难,必须把地整好。整地前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3000kg,深耕细耙,畦面要求细、平,无灌溉条件的山坡地可以不做畦。春播在3、4月,夏播可于雨季播种,也可冬播,以春播的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于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 cm,开2—3 cm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约1 cm厚,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1 kg。因种子小,为避免播种不均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砂拌匀后播种。播后及时浇水,经常保持表土湿润,大约15 d即可出苗,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 cm时,按株距12—15 cm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栽后浇水,以利成活黄芩种子小,播种时覆土又浅,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土粒较大,出苗困难,而导致大量缺苗。解决的办法:首先,整地一定要整细整平;其次,播种后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直到出苗;此外,旱地种植,应选雨季播种,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草覆盖保墒,出苗后即可揭去覆盖物。这样就可以保证出苗一致整齐[1]。

1.2扦插繁殖

最适宜扦插期为5、6月份,植株正处于旺盛的营养生长期,剪取茎枝上端半木质化的幼嫩部分(茎的中下部作插条成活率很低),剪成6—10 cm长,再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上面叶片。插床最好用砂,或比较疏松的砂壤土也行。一般应随剪随插,按行株距10 cm×5 cm于床内,插后及时浇水,并搭棚遮荫,要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太湿,否则插条会变黑腐烂。管理得当,成活率可达90%以上,插后期40 d即可移栽。

1.3分根繁殖

在收获时注意选高产优质植株,把根剪下供药用,留下根茎部分繁殖材料用。如冬季挖收,把根茎埋于室内阴凉处,第2年春再分根栽种;如春季收获,则随挖、随栽,把根茎分开为若干块,每块都带有几个芽眼,再按行株距30 cm×20 cm于大田。山坡地采用此法栽种成活率较高,栽后同一般管理

2.田间管理

在出苗期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土干要及时浇水,成株以后抗旱力增强,可少浇水,雨季还要注意排水防涝。平时也要注意随时进行松土除草。除加强一般管理外,还要注意施肥,在第一年,定苗后要进行第一次施肥,每亩施稀的人粪尿500 kg或尿素3—5 kg,于6—7月追施磷铵30 kg。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施腐熟饼肥40—50 kg,6月下旬封垄前施磷铵颗料肥30—40 kg。施肥时应开沟施入,施后盖土并浇水[2]。

3.黄芩病虫害防治技术

3.1病害防治技术

叶枯病:一般在6月初发病,发病时从夜间或叶缘出现不规则形褐色病斑,逐渐向内延伸,直至扩散成块,导致叶片逐渐干枯致死,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脱落,植株枯死。此病在高温多雨发病较严重,如果不及时防治,病菌会在短时间内蔓延整個田块,危害极大。防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种植前翻耕土壤,减少越冬病源,发病时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烧毁,在全面喷洒波尔多液或多菌灵药液防治,效果较好。

根腐病:根腐病发病时根茎部出现黑褐色的病斑,逐渐蔓延至主根,时间一长,根系逐渐产量,植株倒伏枯死,此病在雨季易发生,潮湿环境会加重病情。防治:在雨季时要加强排水措施,以免土壤积水,加强通风透光性,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时可用硫酸亚铁溶液灌穴防治。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片出现白色粉末状病斑,向覆盖一层白粉一样,病斑会逐渐扩散至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会出黑色的小颗粒。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性,发病时可以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药液防治,也可以喷洒粉锈灵药剂,效果较好。

3.2虫害防治技术

黄芩的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蛾类等,它们会危害根系和植株幼嫩部分,严重影响到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防治:可以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消灭地老虎,可以采用黑光灯的方法诱杀蛾类。也可以喷洒乐果、敌敌畏等农药防治,但是需要注意药剂的浓度,以免造成药物残留[3]。

4.黄芩采收与加工技术

4.1采收技术

黄芩栽后2—3 d收获。一般于秋末茎叶枯萎后或春解冻后、萌芽前采挖,因根长得深,要深挖,防止断根。根挖出来后,要抖去泥土,剪去茎叶,晒至半干。

4.2加工技术

黄芩根系撞去外皮,再迅速晒干或烘干。也可切片后再晒干,但不可用水洗,也不可趁鲜切片,否则在破皮处会变绿色。在晾晒时应避免在强光下曝晒,因曝晒过度会使黄变红。同时还要防止被雨淋湿,因受雨淋后黄芩的根先变绿后变黑,都会影响质量。成品以坚实无孔洞,内部呈鲜黄色的为上品。一般3—4kg鲜根可加工成1 kg干货。亩产干货200—300 kg,高者可达380 kg以上。

种植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参考文献:

[1]何士剑,陈志宏,黎天.甘肃黄芩规范化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6):117.

[2]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138-146.

[3]王伟.黄芩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0(4):36-37.

猜你喜欢
繁殖黄芩病虫害防治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日本五针松的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