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那么,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因为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等。
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正是这些思考,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达数千年之久。
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经典,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
那么,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读出什么人生智慧?
就此,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读孔得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题。但什么是“仁”,说法就很不一样。孔子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爱人”,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如“克己复礼曰仁”。
我自己比较认同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仁,当然不等于“恻隐之心”,所以孟子没说“仁,恻隐之心也”。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那就是“仁”,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了。
为什么这样说?恻隐之心,就是“忧伤之心”,就是“悲痛之心”。但恻隐之心,并不是自己悲痛,自己忧伤,而是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悲痛,别人的忧伤,从而不忍心让别人悲痛忧伤。所以,恻隐之心,其实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它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不忍之心”。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在这里,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读孟得义
孟子是好辩的。他的话,也很雄辩。他总是有一种气势,一种不容置疑和剑拔弩张的气势。
比如他去见梁惠王。惠王问他:老头!不远千里而来,总归对敝国有什么好处吧?
孟子直通通地顶了回去,说:大王!为什么开口闭口就说利益呢?只要说说仁义就行了!接着,孟子以排山倒海之势,一口气说出为什么不可言利的道理,最后得出结论:王!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讲利?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核心范畴是“义”。
在孟子那里,有一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它就是“气”,也叫“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就不太好讲了!但有几点可以肯定。第一,它是正义积累的结果;第二,它和道义相伴生;第三,它一旦为道义和正义所培养,就最伟大、最刚强,能够充盈于所有的地方。
总体上说,孟子比孔子强硬。我的感觉是:孟子很男人,孔子很长者。
读老得智
众所周知,《老子》是一部奇书。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何时,目的何在,都不清楚。也罢,重要的是得其精华。
精华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一再说,不用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
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的这一套无为、守雌、贵柔、知足,并非只有弱势群体受用,权势人物也受用。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结果。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由此可见,《老子》是影响深远的,也是无法尽说的。
读庄得慧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讲“无为”。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庄子的“无为”,却是“真不做”。
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有一天,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请他出山为楚国卿辅,说是我们大王想把国境之内的事麻烦先生了!
庄子没有直接回答,一边继续钓鱼,一边头也不回地问: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贵國大王宝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有这事吧?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呢?
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了。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
这故事很多人讲过,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读墨得力行
后世的“侠义”,一半来自孟子,一半来自墨子。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孟子侧重于“仗义”,墨子侧重于“行侠”。墨子的“行侠”,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
楚国请鲁班做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来见楚王和鲁班。
墨子用义理怼得鲁班没话说,又对楚王说,现在楚国应有尽有,宋国贫穷弱小,你们却要去抢人家,与有“盗窃病”的人有什么两样?这可是既违背正义又得不偿失啊!楚王没有话说。
但是楚王和鲁班都不想放弃,于是墨子只好和鲁班虚拟过招。鲁班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几个回合之后,鲁班黔驴技穷,墨子绰绰有余。
于是鲁班说,我自有办法对付先生,但是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奇怪,问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墨子说,鲁班的办法,无非是杀了臣下。杀了臣,宋国就可以攻打了。可惜臣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经掌握了臣的方法,带了臣的器械,守在宋城上,只等楚军来进攻了。楚王一听,马上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这是真正的“行侠仗义”。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读孙得不输
《孙子兵法》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
孙子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殆”就是“不输”的意思。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输。不输包括和对方打平手,也包括不发生战争。孙子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和对方发生战争。
只要发生战争,就没有赢家。所以打仗的核心是不打,而不是怎么去打。孙子是在教人怎么保护好自己,这是一种智慧的生存哲学。
当然,孙子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也并不是反战的人。他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战争的成本是高昂的,因此它只能是最后的手段。
这些加起来,就是先秦诸子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