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流派视阈下舒曼《狂欢节》音乐学分析

2021-09-10 07:22张景易
乐器 2021年7期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

张景易

摘要: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中的部分作品描写各种人物和场景,有与舒曼感情生活关系密切的人物,有舒曼笔下的“戏剧”人物,还有“大卫同盟”中的音乐家等。舒曼通过音乐创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的独特性,具有浪漫主义的自发本能和敏锐的灵感。舒曼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肖像”作家,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细致地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表现性、思想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舒曼  《狂歡节》  标题钢琴小品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的标题性钢琴小品套曲《狂欢节》完成于1834年,共21首小曲,每首都加有标题,主题围绕“A-降E-C-B”(ASCH)四个音将全曲连贯地组织在一起,形式独特,形象各异。这部作品不仅优美、想象丰富,而且还有很强的隐喻性、自传性。

一、关于爱情——爱斯特蕾拉与基阿林娜

舒曼的创作中,经常表现出强有力的感情流露。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和爱斯特蕾拉·冯·弗利肯(Ernestine von Fricken)对舒曼地感情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他的妻子,另一位是他的同学。

(一)《爱斯特蕾拉》

《爱斯特蕾拉》是《狂欢节》中的第13首①,f小调,3拍子,三段曲式。作品标记为“Con affetto”,也就是“affannosamente”,意思有两种②:①烦恼的,焦虑的,心神不安的;②着急的,慌张的,急喘的。

A段开始,以强劲的八度旋律形式出现基本动机:降A-C-B。这3个音的原型就是由A-S-C-H转换成的,ASCH是爱斯特蕾拉出生城市的名称(As在德文中发音降A)。A段为两句,前一句节奏型为八度下行大跳→级进上行→附点节奏的六度下行大跳,表现出爱斯特蕾拉的热情性格。第二句以两小节为单位向上进行了四次模进,对基本动机反复强调,并结束在半终止属和弦上。

B段速度加快,谱面要求“很有表情”,这个乐段为3个声部的织体,节奏形态是弱拍的强音延伸到强拍,高音声部的旋律从第三拍延伸到下一小节的强拍,中音声部从第二拍延伸到下一小节的强拍。中音声部和高音声部形成八度卡农。这种不稳定的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B段分为相同的两个乐句,第二句加上了高音八度重叠,把音乐推向高潮。

再现的A段缩减到8小节,情绪、速度都回到A段的状态,主题使用的是降B-D-降G,音乐有力、干净利落,表现出爱斯特蕾拉直接、豁朗的性格,暗示舒曼和爱斯特蕾拉感情的结束。

(二)《基阿林娜》

《基阿林娜》是《狂欢节》中的第11首,c小调,3拍子,三段曲式。基阿林娜(Chiarina)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的意大利发音,这首曲子是舒曼对当时只有15岁的克拉拉的描写。在《基阿林娜》中,感情标记为“Passionato”热情洋溢的、激动的,并且舒曼使用带有“祈求”似的附点节奏贯穿全曲。

A段8小节为一句,共两句,使用主调音乐的半分解和弦织体。第一句3个声部,高音声部级进上行,从弱拍的强音延伸到强拍连续模进。中音声部是级进下行。低音声部为圆舞曲节拍。对比复调式的3个声部,增加了音响张力。

B段只有8个小节,高音声部不断出现降A音,运用Ⅱ-Ⅳ的和声连续进行两次,以中音声部的半音下行和低音将音乐带回到A段。

二、关于崇拜——肖邦与帕格尼尼

作为评论家的舒曼,常把肖邦和帕格尼尼等著名的音乐家想象成为“大卫同盟”的成员。

(一)《肖邦》

《肖邦》是《狂欢节》中的第12首,降A大调,6/4拍,一段式。《狂欢节》中唯一使用复拍子的作品,也是肖邦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复拍子带来的音乐是“摇荡的”“具有动感的”意境。《肖邦》的创作使用了琶音连绵不断的伴奏声部和安详的吟唱旋律声部,在琶音中有和弦外音,增加了旋律的色彩。

《肖邦》一共14小节,分为四句。a句每小节琶音的音头为降A-降b-F-降B。高音旋律波动小,表现庄重的绅士形象。b句是a句上二度模进,转到降A大调。c句转到f小调,旋律音区降低,低音的琶音变得紧凑,将旋律推向华丽的顶点。d句先转到降b小调,结尾回到降A大调,出现了《狂欢节》的主导动机:A-降E-B-C(ASCH)。

(二)《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是《狂欢节》第17首,f小调,2/4拍,带尾声的三部曲式。舒曼主要是在形态上对帕格尼尼的创作进行模仿,将小提琴技巧转化为华丽的钢琴语言。《帕格尼尼》被舒曼设计成《德国圆舞曲》的间奏曲(Intermezzo),谱面上有明确标记,在37小节转回《德国圆舞曲》。全曲速度为“presto”急板。

A段8小节,方整的两句,旋律形态是八度的跳音进行,低音旋律为:F-降A-降B-D-G,高音旋律为:降A-F-降D-F。节拍的错位使旋律具有紧张感。B段8小节,方整的两句,4个音为一组,在A音上进行八度的保持音,旋律出现在后半拍:降A-G-F-降E-F-降F-降E-降B。再现的A段8小节,第一句变成两个音一组,音乐更加紧凑,旋律为:C-降A-G-降B,是“司芬克斯”三个迷中的第二个迷(ASCH)的音乐。后半句4小节,是A段的低八度再现。

三、关于喜剧——丑角

《狂欢节》中描写的象征性人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舒曼的朋友群,一个是意大利的《艺术喜剧》(Commedia dell' Arte):小丑、花衣小丑、潘达隆与哥伦珍娜。

(一)《小丑》

《小丑》是《狂欢节》的第二首,降E大调,2拍子,含尾声的三段曲式。“小丑”是“Pierrot”的法文直译,意思是“法国哑剧中的丑角”。舒曼使用具有步伐性的2拍子作为曲子的节奏,感情标记为“Moderato”中板。描写动作迟缓、反应迟钝、漏洞百出的小丑角色。

A段是方整的两句,以降E音做持续低音,高音声部以八度叹息式音型和中音声部形成六度、三度平行。贯穿全曲的主要节奏形态表现出小丑三步出丑的感觉。B段是方整的四句。高音声部是连续下行的旋律进行,低音声部则是反向的半音的上行旋律进行,经过两小节,高音声部以上二度形式结束,低音声部以上行四度结束,形成具有张力的结束。再现的A段,通过带有张力的力度,引出强劲的尾声。尾声打破了A、B两段的规律,连续使用模进扩大乐句,在属和弦上突强之后,轻柔地以Ⅴ7-Ⅰ结束。具有强烈对比的结尾,体现了小丑滑稽的性格。

(二)《花衣小丑》

《花衣小丑》是《狂欢节》的第三首,降B大调,3拍子,再现三段曲式。标记为“Vivo”富有生机的,充满活力。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二拍,描写动作敏捷伶俐又滑稽的小丑形象。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版本的曲谱上,这首作品被音译成“阿尔列金”,是“Arlequin”的法文音译;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袖珍法汉词典》中,“Arlequin”的意思是“穿杂色百衲衣的丑角”。

A段两句,运用了A-降E-C-B主要动机(ASCH),旋律在属和弦上为快速的上升趋向。后两句的伴奏声部变成八度旋律,力度变强,和声也进入主和弦,音乐在第四句开始下降。B段前长后短的两句,以4小节为单位重复一次,在和声和力度上都显得更加强劲有力。第二句开始转为极弱,进行下四度的和声模进,转回到A段,进行了完全的再现。

(三)《潘达隆与哥伦珍娜》

《潘达隆与哥伦珍娜》是《狂欢节》的第15首,2/4拍,复三段曲式。“潘达隆”(Pantalon)是源自17世纪威尼斯的讽刺性丑角,他是用来暗示令人厌烦的自大人士。“哥伦珍娜”(Colombine)是温柔的女丑角,和“潘达隆”是一对。《潘达隆与哥伦珍娜》是一首高潮性质的乐曲。

A段12个小节,方整的单三段曲式。a段4个小节,开始的降A-C-B为主题的3个音。旋律是以跳音形式上下两个声部连续地反向运动,描写活泼愉快的丑角形象。b段转为c小调,上方声部变成强劲有力的和弦,下方声部保持连续的跳音跑动,在重拍标记sf,旋律级进上行,表现出华丽的效果。之后a段再现。

B段9个小节,降D大调,为单一的反复乐段,速度稍慢,旋律的形态和A段相似,上方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交错的感觉,像是两个人在不停地纠缠、争吵。

再现的A段,回到c小调。在b段上方声部没有了力度标记sf。最后两小节在属和弦的渐慢中,引导出尾声。尾声4个小节,转到F大调,音旋律线条不稳定,结束干净利落。

四、关于自己——约瑟比乌斯与弗罗列斯坦

约瑟比乌斯(Eusebius)与弗罗列斯坦(Florestan)是舒曼虚构的“大卫同盟”中重要的两个角色,是舒曼在音乐评论时用的两个笔名。

约瑟比乌斯性格柔和真诚、富有幻想;弗罗列斯坦性格刚毅果断、豪放不拘。这两个形象受到让·保尔的小说《孩提时代》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启发。舒曼说:“当今的特点就是有各种的同盟,人们可像政治上那样,将音乐分为自由派、中间派、反动派;或浪漫主义、现代主义……。③”他在《论音乐与音乐家》的序中说:“为了表达由不同艺术人生观发出的不同意见,作者觉得宜于虚构一些带有相反的艺术气质的人物,大卫同盟像一根红线般贯穿整个报纸。④”

(一)《约瑟比乌斯》

《约瑟比乌斯》是《狂欢节》的第5首,降E大调,2/4拍,单主题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A段是16个小节的方整乐段。感情标记为“悠闲、柔和的柔板”,在谱面上标有“sotto voce”轻声、刚刚听到和“senza Pedale”不用踏板,表现出约瑟比乌斯忧郁、诗意的性格。a句高音声部旋律由属音开始,节奏形态是漂移、不稳定的七连音,回音式的环绕进行加四度上行跳进,再减四度下行至Ⅵ级音的导音,引出第二小节。结尾是“叹息”式的二度下行。主要动机巧妙地被镶嵌在旋律中间。低音声部,是稳定的两拍子节奏做半音形式级进上行,和声安静平稳。两条旋律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约瑟比乌斯内心与外表的矛盾化形象。b句高音声部的旋律节奏为十六分音符五连音和八分音符三连音,旋律线先是级进环绕式,之后向上六度跳进再级进下行。低音声部是节奏稳定的级进下行半音进行。b句其实是a句的一种变形,把a原来的七连音拆开两部分,前面的5个音没有变,把后面的两个音变成三连音,造成一种前紧后松的感觉,刻画了约瑟比乌斯犹豫、不稳定的性格。

B段16个小节,方整乐段。感情标记为“Più lento,molto teneramente”更慢,很柔软地、温柔地、亲切地,力度上,这段由原来的“p”变为“mf”,加了踏板,无论从形态上还是音响效果上,和A段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二)《弗罗列斯坦》

《弗罗列斯坦》是《狂欢节》的第6首,g小调,3/4拍,三段曲式。

A段29个小节。第一句旋律开始的主要动机A-降E-C-B是环绕式的进行。标记为“Passionato”热情激动的、热情洋溢的,低音伴奏声部使用g小调的属音作为开始,随之伴奏和弦为该调的Ⅶ级三四和弦,产生了“Passionato”的音响效果。高音旋律声部在《狂欢节》动机之后,向上六度跳进,再以二度音程关系级进下行到升F音的时候,舒曼使用了二分音符,并且在谱面上力度标记为“sf”,同样在低音伴奏声部,这个乐剧的最后一个和弦,力度标记也是“sf”,这样的结束造成了音乐上的热情效果。第二句同样以主要动机为开始,向上六度跳进之后,夸張地从升F音向上带装饰音的十二度跳进到C,中间使用小装饰音过渡,音乐效果激动带有神经质的感觉。第三句在C音的位置上经两个小节级进下行到B音,低音伴奏声部从g小调的属音开始,伴奏和弦为主音四六和弦。第四句谱面上标记“riten”突慢,低音伴奏声部和声为原位Ⅶ级七和弦。第五句标记为“Adagio”柔和、“leggiero”轻巧地,旋律为八度的上行音阶,这个旋律被称作“蝶”,低音伴奏的和声仍然在Ⅶ级和弦上。

B段16个小节,方整乐段,前两句是反复乐段,重复了4次。调性转到降B大调,从谱面上看是4个声部,高音旋律从F音开始,二度级进下行,低音声部和声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上,中声部和次中声部是相同向上的六连音八度旋律半音进行。再现转回g小调,结束音由原来的降B音变成还原B,取消次中音声部,中音声部上行半音进行,低音伴奏声部是跳进的单音,和声主要在g小调的主和弦上。

再现的A段是简化的A段,主题碎片以连续两个八分音符的形态出现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位置上,并且力度标记为突强,最后结束在不稳定的减七和弦上。

五、小结

舒曼的钢琴作品主要依靠旋律呈现出来,他的作品受诗歌的影响,旋律经常使用方整的2小节、4小节、8小节的结构,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简单地可以分为5种:①用相同的旋律素材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②喜欢使用弱起拍子;③个别作品带有复调的创作手法;④装饰音很少;⑤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达到转调、缩减的目的。

节奏是舒曼钢琴音乐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节奏之间奥妙而多样的变化,产生了舒曼所特有的幻想性,這种幻想性的不安定因素,是通过重音的延拍造成的,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出现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舒曼经常使用的节奏规律,有等节奏、互补节奏、纠缠节奏等几种。

浪漫主义追求无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幻想性的主观性格,使他的音乐具有多样化而富于特性的和声效果。具体的和声手法大致有以下5种:①很少使用原位和弦;②经常使用六和弦,造成音乐的飘浮性;③有时会使用“副属和弦”与“拿坡里六和弦”,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或藉以扩张终止式;④使用“持续低音”,造成音响上的不协和色彩。⑤经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注释:

①把《爱斯特蕾拉》这首排列在第13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罗勃特·舒曼》中的第67页把《“司芬克斯”三个迷》算作单独的一首(第9首),这样类推下来,《爱斯特蕾拉》就排在14首。文章参考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出版的乐谱,谱中目录把《爱斯特蕾拉》放在了第13首的位置上,所以,文章中尊重乐谱的顺序安排。

②《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第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8月。

③转摘自: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93页。原出处:斯特伦克编著,《音乐史参考资料·浪漫时期卷》(Oliver Strunk,Source Readings in Music History,The Romantic Era),第87页。

④《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2页。

参考资料:

[1][德]巴巴拉·迈尔.罗伯特·舒曼[M]杜新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黄琳华.舒曼[M].东方出版社,1998.

[3][德]莫尼卡施蒂克曼.克拉拉·舒曼[M].杜新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德]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5]Teresa Palma Pereira,Sofia Lourenço,Paulo Ferreira-Lopes. Subjective appropriation of musical form in Schumann’s Carnaval, op. 9[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Arts,2014,6(2).

[6]Reiman Erika. Schumann's Piano Cycles and the Novels of Jean Paul[M].Boydell & Brewer:2004.

作者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2020年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立项编号:GWX-2020-jc005。

猜你喜欢
舒曼狂欢节
忘了我是谁
蔬菜狂欢节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总理府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音乐诗人”舒曼的故事(六)
巴西
动物狂欢节
葡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