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理念的提出,思政教育已然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思政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开展的主要渠道,保障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推动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基于立德树人的新形势引导下,高职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储备军,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其思想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的主要目标。本文针对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思政课;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指引,新时代教学对于“思政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正处于自我意识和思想观念成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职教学中强化政治思想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是当前高职思政课程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主要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通过开展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政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思政课堂内涵,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的课堂体验的同时,引领广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实现综合发展。
一、落实教育目的,打造思政教学氛围
思政教育要时刻保持新鲜感,既要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挑选合适“话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彰显思政育人特点。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育人”,还要加强校园思政氛围的营造,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例如,高职院校可借助现有的文化资源。如,校史馆、历史人物纪念雕像等,联系实际生活,开展相应的主题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全方位解读文化内涵,从而培养良好的德育观、文化观。其次,教师还可借助校园媒体平台,定期上传一些思政教育故事,加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营造优质思政氛围,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师资团队,提高教学工作指向性
思想乃行动的先导。对此,要想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提高教学工作指向性,高职院校还应调整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的同时,提高育人成效,从而打造新时期师资团队。首先,高职院校要对现阶段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进行分析,挑选优秀的教师共同建立“思政亲和力考核指标”,并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针对学习能力强、参加培训主动积极的教师给予评优、评职称的机会,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意识,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发挥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将其定期、分批次送到企業、其他学校进行顶岗学习、交流探讨,把握当今教育主题的同时,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确保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校园城域网。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针对目前教师综合能力建立分析报告,分析当今思政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明确思政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以转变工作机制,建立“双元协同、三段融通”的培训工作体系,形成动态化的教学工作模式的同时,开创师生“共进步、同发展”的新局面。
三、巧用媒体技术,提升思政课程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的高职课堂教学结构,在该技术应用下的丰富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凸显思政育人特点的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融媒体”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加强本校教师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针对现阶段学生认知,共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利用微课、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工作,拓宽思政教育渠道的同时,给予学生别样的课堂体验。例如,思政教师可以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直播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岗位职责,搜集相关纪录片与匠心人才实际工作的视频,为学生展示精湛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其明确“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辩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工匠精神与个人价值之间的联系,调动其探究意识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思考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定期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岗位职责与专业技能,并将拍摄的视频统一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最具工匠精神的潜力之星,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教师作为学生前行路上的“风向标”,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思政育人特点,落实教育目的,打造思政教学氛围;优化师资团队,提高教学工作指向性;巧用媒体技术,提升思政课程亲和力。多措并举,提高教师教学工作针对性与全面性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的课堂体验,促进思政知识与其日常生活的衔接,实现高职思政课的有效改革,进而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杨,余展洪.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69-72.
[2]王睿.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4(12):109+104.
[3]刘世强.浅析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