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作为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内容。可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去研究学生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真正的课堂是灵动的,开放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性格特点、结果的成因等方便设计学生的学习,“备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说明教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多观察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和学生家长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心理特点等,激活他们内心的小宇宙,促成他们的飞跃。
【关键词】备学生 启发心灵 挖掘潜能 做孩子灵魂的导师
開学第一天,课上,一位学生翘个二郎腿,摇头晃脑,还不停和旁边的同学讲话。我说了两句,竟然和我顶起嘴来。我没再多说,等他静下来继续讲课。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私聊。我:“上课为啥摇头晃脑?”,我直奔主题。答:“那又怎么了?又没正式上课,只是预备铃”。我:“上课时也说话了,中间还摇头”。“哪有?”(态度恶劣,语气强硬)。我很生气:“那你写下父母的电话号码,我来问问情况”。该生眼泪立马下来了:“老师,我错了,你能别打电话吗?”,切入点来了,我把它叫到隔壁辅导室。我:“为什么我一说打电话你就那么激动啊?”。其眼泪像决堤一样,边哭边说:“老师,只要老师给我妈打电话,我妈就死命打我,考不到九十分也打我,我就是这样从小学一路被打过来的,老师一打电话我就害怕,老师,我承认我错了,你别打电话,我会改的。”我的心立马软下来,语气也和缓了:“那怎么改啊?”答:“上课不乱动,认真学习”。我:“那好,我们来个约定,按你说的坚持一个月,可以做到?”孩子用力点点头。下午我的课,该同学不光认真听讲,还回答一个大家都不会的问题,我让他到讲台说说他的思路,他流畅清晰地讲了出。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希望。后来一直表现不错,偶尔也会不乖,一个眼神他就会立马终止。一个月过后,各方面都有提高,也得到其他任课老师的肯定。
通过和该生的对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只有备学生,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才能点燃他们内心的火花,让他们卸下内心的包袱,在轻松愉悦中不断进步。于是,我准备一本专门备学生的笔记,记录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总结了一些备学生的心得,并从中享受到乐趣。下面从几个方面陈述一下备学生的意义,以及备学生与预备课之间的关系:
一、备学生,从心起航,做孩子的灵魂导师
想帮孩子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生命的火花,就是要从心灵上启迪他们,多体验,多感受,让他们尽可能尝试。多与孩子聊感受,帮他们去发现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体验生活的美好,认识到平凡的人也有独特的价值。
我班孩子小葛,成绩很差,上课也不认真,作业总是乱七八糟,有时完成不了。开学不久,他在我的课上一直摆弄四枚硬币,我当场没收。下课后,他一直向我讨,我太忙就没搭理。他一直站我旁边不走,我很好奇,就停下来问:“这四枚硬币对你来说这么重要吗?”小葛有点害羞地说:“老师,学校门口小摊上卖的面包很好吃,我要买一块带给我妈吃”。我听了特别感动,把硬币还给他并表扬了他。我当时很忙,也没多问。晚上,我给小葛妈妈打了电话问:“今天是你的生日吗?孩子上午说要给你买好吃的蛋糕。”妈妈答:“不是,我家孩子遇到好吃的总想让我尝尝”。我的眼睛潮湿了,现在的孩子,家长老师谈论的基本都是学习、考试、分数,难得有这么温暖的场景,我真庆幸自己打了这通电话。后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态度完全变了,总是从生活、活动等方面入手,找他聊天,鼓励他说:“善良的孩子会好好听课,学习也会进步的”。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小葛各方面都不断进步。
教育就是这么美妙,当你避重就轻,从其他方面入手时,竟然会有更惊奇的收获。
二、备学生, 深挖他们的潜质
学生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切点,点亮一颗颗小星星,让他们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一天课间,我在讲台低头批作业,陈同学羞赧地走到我面前,轻声地说:“老师你真的相信我能学好吗?”,我立马停下笔,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又坚定地说:“老师一直很信任你啊,开学到现在,你的学习不是一直在进步吗?老师相信你会更加出色,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你只有相信自己,老师的信任才能起作用”。他郑重地点点头:“嗯,老师,谢谢你的鼓励,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接下来的日子陈同学一直认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我也经常找他聊天,给他鼓劲。期末考试他竟然破天荒考了全班第四。
大部分孩子都有很大的潜能,只有找到引线点燃,他们的小宇宙才会爆发,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的关键是引燃而不是逼迫。
三、将备学生与备课相结合,点亮每颗小星星
备课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吐故纳新的主要渠道,是增强与训练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手段。备学生,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教育更完善更完美;只有将备课与备学生紧密结合,才能让孩子信任老师和老师心灵相贴;只有将备课与备学生紧密结合,才能让老师读懂每一位学生,点亮班级的每颗小星星。
【参考文献】
1.李镇西.《青春悄悄话》[M].四川美术版社 2006-1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人民出版社2012-03
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中 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