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学期,为了响应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每个学校都积极应对。这种居家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蕴含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绝佳契机。秉着“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标准,基于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为例,探索如何优化数学实践活动,融合时事生活、线上教学与线下活动,提升教学效益,作如下初探。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一亿有多大》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大数》后的一节综合实践应用的活动课。本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由于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的感受,又由于居家学习以个人学习活动为主的限制,基于课程标准,本节课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素材,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活动,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想像充分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微课视频学习,设计多种实践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对照、分享、感悟的过程,在居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感受学习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聚焦核心问题,转变教与学方式
在教学设计之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一亿有多大。由于师生脱离面对面实时交流互通的场景,所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在班级QQ群里分享线上教育的微课视频(得益于市教育局组织优秀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提出核心问题: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把原本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几种操作活动改变为从几个实践活动中,任选一个或几个来进行小研究,学生利用家中的素材进行实验,推算,感悟,然后在班级QQ群里进行视频或者语音分享,交流,补充,完善,师生进行适当评价,虽然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事实证明,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几种方式来感悟一亿有多大,突破了课堂教学中素材少,时间紧的限制,学习的空间更大,学习的效果更好。
三、优化学习环节,融合教学策略
教学中,设置观看微课、动手操作、分享交流、师生互评等几个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搬到线上线下,充分合理结合居家学习环境,优化融合“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评一评”五种教学策略,详情如下:
看一看爱心捐款的视频,从而引出核心问题一亿有多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想一想问题
一亿究竟有多大呢?结合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还可以结合哪些具体事例来研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自主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
做一做实验
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研究进行探索实验。在家长的配合下,有的同学还录下了实验的视频,发在了班级QQ群里,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
说一说发现
一方面通过视频直观呈现研究过程和推算演练,发现结果,另一方面在QQ群里通过语音交流分享。虽然隔着屏幕,但让师生看见或者听见了学习的真正发生。
评一评过程
通过研究你对一亿有多大有了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在群里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积极参与,说想法,评过程,交流感想,不亦乐乎。教师进而总结:对学生积极参于实验研究的行为进行赞赏,同时结合研究过程进行方法的总结:在猜想,选量、实验、推算、对比中化大为小,充分感受了一亿有多大。
四、线上线下同屏互动,突破教学局限
如何落实居家环境中教学内容是需要更新理念,创新突破的。围绕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居家環境进行合理整合,线上线下同屏提问,实验、交流、分享,突破了空中课堂的的教学局限,巧妙设计,全息观测,实时评价,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五、结合时政教育,不忘立德树人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且还有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只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数学课堂才是陶冶人的炉膛”。线上线下教学无论多大差别,理解知识、感悟价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如一。本课充分挖掘时事中的育人价值,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探究活动,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资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了一亿有多大,也明确了一分一秒把时间汇聚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争分夺秒做事的成效也是巨大的,
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趋势。根据本校“适合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新情况背景下,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空间更广阔,更好地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线上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优势补充,从而达到精准教学,实现轻负高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提升学习实效的目的。
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徐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