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童心朗朗月

2021-09-10 22:31杨琪
启迪·中 2021年4期
关键词:贾平凹

摘要:在文学史上数不胜数的写月名篇中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显得那样独特。本文以儿童视角,母爱视角和全知视角来分析。独特的抒情视角使得文章在追寻月迹的过程中始终弥漫着恬静的、诗画为一体的古诗意境。

关键词:贾平凹;《月迹》;抒情视角

月在中国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多样,其象征意蕴也丰富。贾平凹的散文《月迹》另辟蹊径,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节的月迹,给人耳目一新。贾平凹在《月迹》采用多视角转换对比的手法,通过我和弟弟妹妹们的“盼月”“寻月”“议月”来进行描写。这种抒情角色新颖独特,其意境透明而润朗,静谧而安详,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

一、儿童视角

《月迹》写的是几个孩子在奶奶的引领下,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足迹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只有天真烂漫的儿童,只有对未来充满幻想和追求的儿童,才有此兴味。作品以“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开篇,用“新鲜”“满足”来串起全文:“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我们“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只有孩童才有如此奇妙的想象力。此外,贾平凹在文中巧借儿童的视角,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竹窗帘儿、穿衣镜、葡萄叶儿、瓷盆儿、锨刃儿、小河、眼睛等意象追寻到月的踪迹,月的形态变化则是“一个白道儿——半圆——尘影儿——满圆——缺了——消失”。这样的形态变化描写把月亮人性化了,它“长了脚”,“悄沒声地溜进来”,如孩子般活泼,月亮的轻盈衬托出孩子们愉快的心情,他们天真烂漫的形象、奇妙的想象力、敏锐的发现力和高超的创造力都跃然纸上。月亮在那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眼里是那样美好而遥不可及,与月亮有关的一切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正如鲁迅曾说: “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会嵌在天空中。”同时,作品为衬托孩子追月的神奇,巧妙地与月宫嫦娥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当奶奶又说月亮上有嫦娥,并且“嫦娥和三妹一样漂亮”时,月亮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了美的化身,引起孩子们对月亮的遐想及对美的向往。新奇、纯真的儿童视角,让我们看到珍贵的童心以及作者对天真无邪、美好纯洁的童心的赞美。

二、母爱视角

文中的第二个视角是奶奶,她是母爱的化身,她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 “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她循循善诱、温柔慈爱,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月桂树、有嫦娥,并且“嫦娥和三妹一样漂亮”,她是多么了解童心、又是多么会呵护童心。她通过讲月亮的故事,使月亮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了美的化身,引起孩子们对月亮无限的遐想及对美的向往。作者在赞美童心的同时又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正是无私的母爱才呵护了童心的健康成长。如果说贾平凹的这篇散文本身就是一篇童话,那文章中的“奶奶”便是一位能够有效引导教育孩子的人。虽然在整篇文章中她的语言动作非常有限,但是她慈眉善目、关爱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奶奶”,这群孩子才这么富有生气,心灵也最终获得升华。

三、全知视角

以上两个视角使得《月迹》一文在追寻月迹的行踪中,始终弥漫着淡雅恬静的古诗意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的时间——动荡的十年文革构成对比,这样宁静温馨的环境正是作者着力构造出来的理想的生活环境。奶奶是母爱的象征又是智者的化身,她了解孩童的心理、开心地与孩子们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努力地去寻月,从现实生活中的月亮发现美。“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是全文最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人明白: 人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才能取得成功。“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月亮映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美也留在每个人的心里,人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灵领悟,人生境界的升华,全在智者的启迪。孩童们对月亮的殷切地盼望、寻找、争执的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断探寻、追求、领悟的过程。它们不仅给读者以精美的艺术审美享受与感染,同时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情感陶冶。在全文当中,三种视角交叉出现,构思新颖,在写月亮的名篇中显得那样独特。不同的作者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但《月迹》中独特的抒情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把童心、母爱、人生领悟融为一体的美好世界。时光飞逝,不变的是那一轮被寄予丰富情感的月亮,而变化的是人们看待月亮不同的视角。可以说,《月迹》独特的抒情视角开创了写月文学的先河。

参考文献:

[1] 高尔泰. 论美[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

[2] 朱光潜.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 4) : 25.

[3] 伍超辉.《月迹》自觉审美的升华[J].语文教学通讯,2012( 4) :45.

[4] 陈怡然. 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质[D].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12.

[5] 张忻云. 童年——读《月迹》有感[J].美文,2009( 12) : 75.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第二小学 杨琪

猜你喜欢
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我与贾平凹的《古炉》
“笨人”贾平凹
月迹
种子
贾平凹与两蹲位
多年之后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
在路上,学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