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远保持年轻活力的本质要求,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中国的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学习优秀文化应该从学生时代做起。然而现实情况中,优秀文化往往被教学所忽视,最明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偏少,甚至在教学中还常常流于形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传承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文化素养课程的开设情况,尝试给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鼓舞;高职语文;生活教育
一、引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学者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传承至今的产物,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入高职语文教材中,发挥了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的作用,是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该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性要求,具体到每位高职学生的层面,即要他们兼修文化课和专业课,在人文素养的陶冶下,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养成勇敢坚毅、不懈进取、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劳动精神,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创造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为自己的终身幸福生活以及国家的发展進步而做好准备。
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洗礼所留存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了解、认识、欣赏和传承的。百度百科上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灿烂辉煌的大家思想、体系庞大且完整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语言、强身健体的武术、婉转多情的曲艺、运筹帷幄的棋类和独具一格的民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体现的是劳动人民对它的传承和创新。传承是指继承优秀的传统,创新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勃勃此,二者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讲都十分重要,甚至说是缺一不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培育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内在根本的要求。
(二)传承要求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慢节奏的传统文化跟不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这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客观因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一要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落后腐败,而是历史的积淀,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第二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适时“取其精华”;第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青年学生做起,早早打好基础,培养文化情感;第四要构建科学的传承机制,有教师、有资源、有课程、有方法。
三、高职的人文素养课程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最近的国家性文件中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其中特别突出了“高素质”的要求。高素质意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中,素养是内在的品质要求,不同于外在的操作技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增加人文素养类的课程来辅助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人文素养课程的缺失
据所查资料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多元文化课程供给缺失的不均衡现象。培养目标的不科学导致可供选择文化素养课程数量少、教学的程序及其结构偏重在专业课领域,从而使得文化素养课程在师资的配比、课程的安排以及校园的文化氛围都呈现不甚和谐的状况。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轻视,最终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人文情怀的缺失,人文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对所从事的职业更加有认同感。在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更加敬业乐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体现最勤苦奋斗、奉公守法的劳动者形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固然以培养应用型的各行业从业人员为本职工作,然而提高文化素养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认识较低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在高职课程中比重少,进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比重更少的情况,换言之,即高职院校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关注度较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三年,因此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张的部分高职院校会把语文课划分为公共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第二期就取消该类课程。由此,如何在一个教学周期就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现状往往会使教学在课程设计阶段就会顾表不顾里,只是加入了一些浅层次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另一些院校甚至就不注重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认为它古板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总而言之,在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漠视的情况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关注度是较低的。在仅存的部分开设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教学形式相对机械,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是微末的。
四、文化融入课堂的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直接从事基层劳动的职业人员。因此,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来讲,是基础性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是一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魂,通过学习、理解并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来增进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从体现科学精神的专业知识和体现人文情怀的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着良好道德品质和诚实敬、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高素质的现代社会建设者和劳动者。那么所谓的文化素养,指的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堂的号召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课堂的意识
首先,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在高职课程中比重少,进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比重更少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领导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识较低。所以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并出台文件进行指导,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目标给予实质性的规定。
(二)优化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的配比
为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就首先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安排相关的语文教师去设计校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所在的地区,以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依据,因地制宜的设计校本课程;增加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如语文课、民俗课,并增加开设的学期时间。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两汉三国的汉中,便可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设来制定校本课程。武侯祠的旱莲古树下,多少荡气回肠的英雄旧事。汉台区的拜将台上,韩信接帅印的豪情万丈……增加专职语文教师,对教师作心理疏导,让教师首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安排大型的传统文化节日,鼓励学生参与并计入学生的文化素养学分。把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之间的均衡配比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
(三)以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适合安排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经典,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愚公移山”的启发意义,愚公家外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断了内外交流的路,愚公就带着家人去挖,用簸箕来回搬运,十分辛苦。智叟就觉得十分荒唐可笑,因为他看见愚公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愚公的回答就耐人寻味了:我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我们若是粗心,可能会误以为愚公挖不动了就靠儿子,儿子接班两天也挖不动了就靠孙子,这样的“无穷尽”。实则寓言故事中的愚公,是自己移山至死,再把事业传给儿子,儿子至死方传孙子,然后子孙代代无穷尽,总会有把山移走从此改变家族命运的那天。在我们今天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父母觉得生活太累,就生个儿女,逼着他们去考试、去比赛、去升学,从此不再提升自我。那么,试问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不会也这样想:生个儿子,让他去努力吧。这样的“无穷尽”,何时是个头呢?
因此,文化经典融入高职课堂是对学生的再教育。比如上文的“愚公移山”,每个人出生就自带了一座“王屋太行山”,因其各自的差异或大或小,要怎么通过读书和奋斗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命运,都可以从中得到中国梦启示。
(四)秉持“化育知行”的教育理念
所谓的“化育知行”是说,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教师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在此依然以“愚公移山”为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主线便是“家国文化”,我们要通过自己勤劳的手使自己过上比父辈还好的幸福生活,至少摆在愚公孙子面前的山要小于摆在愚公儿子面前的,愚公孙子所看到的希望是大于愚公儿子所看到的,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其次在社会层面,个人事业的选择应该为服务社会所准备,与时下的“中国梦”相契合。从故事所交代的背景来看,住在王屋太行山里的不只有愚公一家,那么移山这么宏达的事业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愚公如此义不容辞、一马当先,可见他对大家的担当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也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所必备的。
(五)以影响学生的生活为教育目标
为了使文化素养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大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应当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影响学生生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有三个主要的观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上文对“愚公移山”的再思考,当下的学生在即将进入职场的现实需要下,成人世界的苦乐往往不同于学生时代,要如何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区奋斗,值得每一位学生认真思考和实践。第二,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在社会中积累经验,继续接受生活的教育。第三,他认为教学做应该合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以动手实践为要,行动是获得知识的开始。
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多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素养课程对增进学生自我认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些兼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增进职业素养的具体措施,因此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传统文化、与学生将来要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契合的传统文化、能起到鼓舞学生精神面貌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地区社会未来发展进步所依赖的力量源泉,在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璐. 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下),2020(03):38-39.
[2]张华. 高职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改策略[J]. 国际公关,2020(05):94+96.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刘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