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选择

2021-09-10 07:22舒曼
关键词:东篱境界灵魂

舒曼

【导  语】人生有很多种选择,既要尊重本心,又不可忽略外部条件。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志趣将决定命运的走向。“高尚的灵魂对自我天生苛责和自律,因为他们实在不愿蹉跎生命。在他们看来,有意义的生活是明亮的,虚耗的日子是可耻的。也因此,人世间有些计较属于世俗境界,有些计较属于灵魂境界。”

当时愿意就是值得

马  德

逢对的人,做值得的事,过快意的人生,这差不多算最完美的光阴了。但事实上,生活不会让你这般畅意舒适。

对的人能逢三五个就不少,过得快不快意需要灵魂自内而外的修行,至于值得还是不值得,则无须问,也不可问。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凡事总要问值得不值得,这样的活法本身,就不值得。因为强化了意义的追问会让人生变得惶惑,歇斯底里的较真会把格局分割到琐碎。

回看人生,张爱玲会问自己跟胡兰成的爱情值得吗?金庸的小说中,穆念慈会问自己倾情认贼作父的杨康值得吗?京剧《四郎探母》中,身在辽国十五载,改名易姓并做了敌国驸马的四郎杨延辉,决绝地到宋营探望老母佘太君值得吗?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非得去西湖亭中喝三大杯值得吗?

这些问题都不能问,因为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或者,它们无论怎么答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

不管什么事,只要你当时愿意,就是值得。这是对初心的尊重。那段岁月只可告别,不能背叛。

拿后来结果的不如意来回评当初的不应该,本身是不厚道的。因为反过来,假如一切得如所愿——要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样的值得,简直太功利了,也太世俗了。

单纯从得失拷问人世的值得不值得,看起来更像是从初始出发的一场阴谋。

我不会怀疑某些计较和在乎,是对人生的真诚。如果它的动机,是为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话。

高尚的灵魂对自我天生苛责和自律,因为他们实在不愿蹉跎生命。在他们看来,有意义的生活是明亮的,虚耗的日子是可耻的。也因此,人世间有些计较属于世俗境界,有些计较属于灵魂境界。前者追寻物质世界的满足和慰藉,后者追寻灵魂世界的充实和踏实。

通常,前者对值得的叩问是短暂的,这是由物质刺激的瞬间性决定的。后者对值得的叩问则是漫长而持久的,精神世界的洁癖让所有的叩问都成了信仰和哲学。

毛滂,宋朝人,曾担任杭州法曹。他和歌伎琼芳相爱,任职期满将别,作《惜分飞》,赠琼芳。据《西湖游览志》载,当时杭州太守是苏轼,在一次席间听到歌伎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是幕僚毛滂所作,恨曰:“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竟派人追回,与其流连数日。毛滂与歌伎的爱,苏轼与下属的惺惺相惜,都令人叹惋。

你会发现,为同一个世界的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说多少做多少,都是值得。

西晋张翰有“莼鲈之思”,说他在洛阳做官,一日秋风起,特别想吃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感慨:“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大意是说,人活着就得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不能为名缰利锁所累。结果,他就真的辞官,回家乡去了。

张翰为口吃的辞官值得吗?不,他肯定不是仅仅为了家乡的美味。在他所处的魏晋时期,人活着,都有一股子精神,即所谓魏晋风骨。

人一旦活得有风骨,就不会有那么多苟且,也就不会攀附、谄媚、屈从以及言不由衷,就会少纠缠、多放下,就容易干净澄澈、物我两忘。

这时候,其实已经不用问值得不值得了,因为你的一切所为,皆是心之所向、心之所往。此刻也许还一无所得,重要的是,你的脚已在钟爱的这条路上。这就是全部的值得。

【赏   析】人生轨迹千差万别,何为值得?本文围绕“当时愿意就是值得”的主题展开论述,不仅说理透彻,而且事例典型。文中先提出四个“值得吗”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引出了“尊重初心”的观点。“只要你当时愿意,就是值得”这充分肯定了毛滂对琼芳是值得的,苏轼对毛滂也是值得的,张翰辞官还乡更是值得的。在写法上,本文还运用对比手法,将“世俗境界”与“灵魂境界”加以区分,将“值得”与“不值得”进行比较,使观点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在心中修篱种菊

陈鲁民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有一句经典的话:“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此言颇有禅意,深得我心,不由得也想多说几句,凑凑热闹,续个狗尾。

在心中修篱种菊,乃隐士之风。“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道家哲学思想。意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其实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修篱种菊,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与淡定。

修篱种菊,源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隐者,可也并不执意非住在深山老林去茹毛饮血不可。弃官不做后,他就直接归隐田园,每日里耕读、饮酒、写诗,自得其乐、甘之若饴,成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派,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真隐者在哪里都能隐得住,隐得长久,因为他们都善于在心中修篱种菊;而那些假隐者即便住进终南山的洞子里,也日日惦记着朝堂魏阙,盼望着像卢藏用那样走通终南捷径,升官发财,做“随驾隐士”。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如果有菊在东篱下可采,有南山悠然可见,固然是得天独厚,浪漫潇洒,令人向往;若没有这个条件,身处闹市,蜗居斗室,甚至关在不见天日的大牢里,同样也可以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南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淡定。曼德拉在南非监狱关了二十七年,始终心态不变,神清气朗,每日看书写作,磨砺心志,终于拨云见日,走出牢笼,大显身手,叱咤风云,书写了人生的辉煌。这也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菊爱秋风喜阳光,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要心存阳光明媚,胸怀清风明月。大儒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从阳光少年做到阳光青年、阳光中年,直到临死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伟男子也是爱花之人,他的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五百多年了,还没有几人参透此言。

菊性恬淡,太肥的水土难以生养;菊傲秋霜,不喜生在热闹之地。因而,淡泊名利之人,看轻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富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蓄蕾开花。倘若心中满是金钱物欲,被名缰利锁捆得死死的,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肥油,每條血管都布满污垢,心房那丁点地方挤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地方去修篱种菊?“人为物累,心为形役”,这是生活的最大悲剧,稀里糊涂就交待了一辈子。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是有性格的花,孤傲清高,不落流俗,霜越大越要怒放,即便最后僵死枝头,也绝不萎谢于地,是故跻身梅、兰、菊、竹四君子行列。菊喜平和,最忌戾气,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天天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处心积虑地算计他人,睚眦必较地报复他人,时时备受煎熬,度日如年,只会在心中播种蒺藜和毒刺,扎痛别人也扎痛自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晋以后,“东篱”便成了菊花的别称,诚如林妹妹所言“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欲在心里修篱种菊,需要有仁义的土壤,爱的气候,善的营养,美的熏陶,还要精细地呵护,心中之菊方可茁壮成长,花开盛艳。看一个人,若是慈眉善目,满面春风,笑颜如花,脸上带着从心底升起的欢喜,甭问,他一定悄悄地在心里修篱种菊,花开灿烂,从心里绽放到脸上。

夸一个人“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即是夸其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夸其清奇脱俗、心地澄明,在我看来是殊为难得的褒奖。

【赏   析】“修篱种菊”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内涵。本文以“修篱种菊”统领全篇,强调了“内修”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陶渊明退出官场选择隐居田园的生活,这是一种大境界。王阳明一生追求良知,至死不改“光明之心”,也是令人敬佩之举。文中举陶渊明、王阳明的例子来论证“内修”的必要性,增强了说服力。而且,作者还运用对比手法,将“淡泊名利之人”与“利欲熏心之人”进行比较,进一步强调“内修”的积极影响。一个人,若能看轻名利,学会放下,也就能在心中“修篱种菊”,拥有高雅脱俗的人生志趣。

猜你喜欢
东篱境界灵魂
方萍霞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深秋
刘秋梅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偶感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灵魂树 等
最高境界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