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感动

2021-09-10 07:22李梦
启迪·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叶嘉莹诗歌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教育当中,诗歌教学属于主要构成部分。另外,西方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强调“诗是精神的主要象征”。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都会作诗,因此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歌作品。他们所作之诗不仅能阐述哲理,还能叙述故事,被后人视为我国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叶嘉莹教授受益于名师的教导及其自身的努力,掌握了众多古诗词的精髓,她将毕生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古诗词,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之中,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叶先生基于“兴发感动”的吟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之美。

关键词:叶嘉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一、叶嘉莹基于“兴发感动”的吟诵诗教探索

叶嘉莹吟诵调,被学者们简称为“叶调”,主要包括吟咏和诵读这两大部分,同时在吟诵界当中被一致认为是极富代表性的普通话吟诵调。她认为吟诵没有固定的调子,要基于个人的“兴发感动”。她鼓励从幼儿时期起开始学习吟诵,通过吟诵来学诗和写诗,感受诗歌深层包含的生命感动。

叶嘉莹先生始终致力于诗教传统的复归,把全部精力投注到古典诗词的创作研究和讲授传播之中。20世纪90年代,叶嘉莹开始研究和提倡吟诵,结合实际补充发展了传统诗教的内涵,丰富了当代诗教的内容。1994年,她恳请赵朴初先生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倡导古典诗词的普及教育。1995年,叶嘉莹同田师善共同出版《与古诗交朋友》,每首诗歌后面都收录了叶嘉莹亲自录制的吟诵与诵读。 在1998年她通过上书的方式,建议江主席强调将古典诗词的诵读教育回归中小学校园。中华吟诵学会于2010年选用了叶嘉莹的吟诵录音,并制成光盘进行展示,同年,她组织了“中华吟诵的拯救与探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的重要项目。在2015年的时候,她又出版了《给孩子的古诗》。不断的尝试的背后,隐藏着叶先生对于诗教的真挚而美好的情意,对于传承中华传统学习方法的使命感。

叶先生曾介绍自己以多种方式带温哥华的小朋友学习和吟诵杜甫的诗的实践过程:首先介绍杜甫的画像,用地图展示杜甫出生的地方,并介绍写诗的环境,让学生对于杜甫有着清晰的认识。其次为了吸引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她找到和诗歌中的情境相吻合的图片,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直观易感的图片,让低年龄段的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然后再教他们背诗,读出诗歌的声调和节奏。再带他们吟唱几遍。这样的吟诵诗歌没有考试,没有分数,不功利地去读书,旨在培养孩子们吟诵的兴趣。

她认为低年龄的孩子学诗要用古诗唱游的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小孩子读诗,不是为了学一种读诗的调子,不是要追求声音要如何动听,而是要侧重于“道”与“兴”,要促使其通过读诗而有所感发,将诗歌中感人的地方告诉他。同时“讽”,让他背诵下来,随后“诵”,用正确的有韵律的节拍和字音将诗歌吟诵出来。如果基础较好和积累较多时,还可以做到“言”、“语” ,即用诗歌进行问答和对话。在不断的探索中,叶嘉莹先生形成了自己的诗教理念和吟诵的特色,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三、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少学习诗歌的氛围

中国的古典诗词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然而,我国当前正盛行着一股西方文化之风,年轻人特别喜欢西方的 “复活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却不懂何为思念家人的重阳节与祭拜祖先的清明节,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肤浅。除此以外,当今社会人们在价值观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金钱的重要性,而对前辈们所留下的传统文化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却视而不见。要想营造出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就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引起高度重视,更需要语文老师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促使其不断去了解、领悟以及欣赏诗歌。唯有为古诗词的学习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进而习得中国文化。

(二)重传授知识,轻吟诵体味

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古诗词的情况来看,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便是逐字逐句地串讲,即首先将各个字词加以对号入座,然后对每句诗进行解释,接着讲整首诗的解释呈现给学生,最后规定学生背下整首诗及其大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未能将学生的主观性发挥出来,也没有使学生获得吟唱体验。

当我们走进校园的时候,听到的不是学生的读书声,而是教师的讲解声,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吟诵的体验。譬如在讲到《望洞庭》(刘禹锡)这首诗的时候,部分教师只侧重于诗歌的修辞方式与字词的理解,整节课下来,听到的都是教师的讲解,他们在讲台上兴奋地说着,可是学生却一脸茫然,此种教学最大的不足便是未能通过古诗词的吟诵来促使学生领悟诗歌之美,也没有锻炼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重字词解释,轻意境感悟

在我国众多的古诗词当中,都将意境作为主要的审美特征。唯有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可从根本上掌握其文化内涵,进而知道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当中强调,“词的关键在于境界,若境界高,则自成名句。”然而,如今的古诗词教学当中,为了应对考试,大部分教师都无暇顾及到诗词的意境体验,而是通过反复讲解,让学生掌握诗句的大意、主要思想及其有关的文学常识,将整首诗划分为几个部分,规定学生背下诗意,使诗词的意境之美遭到破坏。诗歌如同一件精心雕刻的塑像,有種“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味,作者往往会将自身情感隐藏于诗词的意境里面。意境富有极强的连续性,倘若被割裂开来,那么整体上的美就会消失殆尽。倘若单纯地将字词解释给学生听,那么原本充满想象的诗词便会丧失掉延伸的空间。所以,在学生被剥夺掉主观性的情况下,就无法同作者产生共鸣,不可能被诗所感动。

四、小学生诗词教学策略

(一)增加体验,积累感发

在叶嘉莹看来,诗人对于外界所萌生出来的真情实感才是诗歌的真正生命之所在,同时诗歌这一生命力主要源自于因人世间的悲欢与自然界的改变而导致的感发。倘若诗人未能因外界的变化而产生触发,没有历经各种生活遭遇,那么他是无法写出能够感动读者的诗词作品的。同理,倘若读者未曾经历过类似的生活,未能接触到外界的事物,那么就不具备兴发感动的前提,也就无所谓能够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了,更不可能掌握各种古典文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加强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建议他们亲自去领悟生活当中的悲欢与离合,同时认真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学生唯有具备了此类素材,才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发自内心地道出“生命原来是如此生生不已”。就拿出现在二年级下册课本当中的《村居》(高鼎)这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来说,倘若学生未曾跨出过家门,没有用心观察过春天的景色,没有放过风筝或者看人放过风筝,那么就无法领悟到诗歌中黄莺的自由与河边柳树所呈现的一片生机傲然的春色,更无法领悟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不管使用什么语言将诗句解释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听,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都无法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也就无所谓引起他们的感发。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孩子们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已变得非常之少。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孩子们的时间都被各种考试、补习、作业以及游戏占用了;第二,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均未能对孩子的生活体验引起重视,只是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正如俗话所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促使孩子们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取更多的文化智慧,我们就应当引导其不断观察各种景物的变化,并深刻体会人间冷暖与悲欢,从而具备丰富的感发素材。

(二)创设情境,引起感发

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至今已有近千年之久,因此教师唯有凭借意境的创造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顺利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并且产生感发。所谓的创设情境,指的是在形象描绘有关事件的基础上,营造出某种环境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带给其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感动。创设情境是将学生的心理作为着手点,所以相较于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进而在同作者引发共鸣的基础上生发出感动。譬如当讲到《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时,多数学生均未曾到过沙漠,无法体会沙漠的意境之美,为此教师应当给其创设出大漠情境,使之同作者之间引起共鸣,最终有所感发。

在讲授诗歌时,怎样才能创设出相关情境呢?首先可以让学生展开类似联想。所谓的类似联想指的是因回忆相关事物而产生的对与该事物存在类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的想象。比方说在讲授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时,尽管未曾看到过空旷无垠的大漠,可只要见过湖泊与大海,便能多多少少领悟到大漠的一望无边,看过落日的景象,便能感受到一眼看不到边的雄浑。然后可以借助各种艺术形式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譬如凭借电影片、绘画以及音乐之类的艺术形式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三)多样诵读,音韵感发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需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发音,科学讲解诗歌当中的平仄及押韵,帮助其找准节奏,读出更强的气势。另外,还可以在诗词教学中引入吟诵。借助多种形式与层次的诵读,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深刻理解诗词。收录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大部分诗歌均为千古绝唱,诗人用词非常精妙,且注重“炼”字。倘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揣摩、欣赏,那么便能帮助学生们发现语言之美,进而形成更高的语文素养。

叶先生六十余年为了发扬诗教而不辞辛苦,为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中所蕴藏的美打开了大门,她尽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责大任,而我们做为语文老师,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使中国的传统诗词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7.

[2]缪钺.《迦陵论诗丛稿》题记[J].中国社会科学, 1983 (2) :197.

[3]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1) :19.

[4]叶嘉莹.孩子如何读古诗[J].语文教學与研究, 2016 (6) :8.

[5]苏敏.小学全科教师诵读素养的培养策略[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 :102.

[6]叶嘉莹.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J].群言, 2013 (9) :36-37.

[7]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4) :150.

[8]杨娜.传统吟诵的“学”与“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 :178-180.

[9]黄春燕.不同水平留学生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5.

[10]徐铁云.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兴发感动”的审美引导:以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指导中学诗词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88.

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第二小学 李梦

猜你喜欢
叶嘉莹诗歌教学小学语文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