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燕
摘要:本案例中女生放假不回家,教育者通过走访与多方沟通,成功解决该女生的行为问题,进一步剖析此种行为出现的原因,总结教育的经验。
关键词:学生;违纪
一、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暑假,接一家长来信:老师,李莹从高一开始放假都没有回家,我不知道她到底住哪儿。高二开学了,晚修期间,我与李莹同学谈心,提到她父亲,她从最先的平静变为激动,说不想见他。我认真地讲了些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但李莹同学并不接受,也不愿意讲家里的真实情况。
李莹同学成绩一般,但爱问问题,老师们对她印象不错。我们约见了其父亲,在沟通中,该女生不愿与父亲对话,甚至直呼父亲姓名,与父亲关系僵硬。我们试图约见其母亲,但其母不愿面谈。经过多次沟通,学校老师的各方劝解,该女生表示愿意回家,并写下保证书,其父亲也表示会多与孩子沟通。
我们对于该女生的初步判断是:缺乏感恩之心。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保证只是空头支票,该女生周末依然没有回家,租住在外面,并且不愿透露住址。
二、孩子,你为什么翻墙进校
一个周六的下午,校长打电话给我,说该女生翻过围墙,进入学校,现场已被发现,但却一路逃跑躲到宿舍。此事令人惊讶,向来只听说从学校围墙爬出去校外的多,却较少听闻从校外翻墙进校的学生,她翻墙的原因是什么?
经调查,是想回校画画,但保安不许进校,于是冒险翻墙,学习的欲望这么强烈?可是成绩却很一般呀!翻墙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学校预备给予开除的处分,女生的父亲表示很无奈,跟暑假期间的态度一样,表示实在没办法。而母亲终于表态,恳求学校给自己女儿一次机会。
三、原来,她的家庭是这样
李莹有一个姐姐,可是家里只有两房,父亲经常深夜满身酒气回家,其母亲不愿意与父亲共用一个房间,从李莹同学初中起,母女三人就共用一间房,空间十分逼仄,他们都不喜欢父亲。父亲也很少提供生活费用,母亲也没有正式工作,李莹同学从初中就开始打零工贴补生活费。周末,她会到奶茶店打工,供应自己的房租。当父亲偶尔给她转钱时,她不收。这种不收,代表着李莹同学的倔强和对父亲的不满,也代表着自己的独立。
家访当天,发现其父亲刚从外地回来,神采奕奕,而母亲精神状态不佳,有颓丧之感。家中物件摆放杂乱,虽有沙发,根本不能使用。访谈过程中,父母二人没有沟通,刚一坐下,其父亲就开始吐槽女儿周末不回家的事情,而该母亲,欲言又止。
压抑的环境、逼仄的空间、冷漠的父母親关系,是李莹同学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在这个家,母亲能给她些许温暖,但母亲又有巨大的无力感,父亲几乎不承担起家庭责任,也从不考虑孩子成长需要独立的空间,长期的矛盾积累,造成了僵硬的父女关系,导致了李莹的不归家。
作为一名高中生,李莹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父母理应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住房进行合理规划,各自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争取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支持。在我们的建议下,其父亲在家附近为女儿租了一个小房间,方便照顾,也开始着手旧屋的改造,该母亲开始从事销售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渐渐地,李莹回家了。
四、案例反思
(一)高中生需要独立的空间。
布鲁夫斯坦纳认为,青年时期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活跃在思想意识的发展上,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对于这时期的学生,家长若能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独立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自己去处理,叛逆的现象就会减少,案例中的李莹父亲,如果能改变喋喋不休的唠叨毛病,母亲也不可占用女儿房间,父母尽早为女儿创造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亲子关系就不会这么僵硬。
(二)面对问题学生、问题家庭,家访是教育的好途径。
如果不是因为家访,我们恐怕很难知晓李莹同学的真实情况,也很有可能一直被其父亲误导,以为错在孩子,事实上,在这件案例中,父亲角色的缺位,责任感的缺失是孩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该生父母感情不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无法改变现状,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孩子觉得和父母无法沟通,不被父母理解,反抗失败,心情非常郁闷,出走、翻墙或者其他叛逆的行为是情感宣泄的方式。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大多是一个问题家庭,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进步,家访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违纪是危机,但危机是转机,也是教育的契机
违纪有校规来规范和处罚,校规通过惩戒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但也应该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巧妙利用“冲突”,因势利导,更是学校教育应有之意。该案例中的李莹同学,因周末放假不归家、假期翻墙进校,按照规定本应退学处理,但在了解了其家庭实际状况后,学校对她的处分改为留校察看,给了李莹同学一次机会,也给了这个家庭一份未来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宁小雁.普通高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严婷婷.关注学生心理,抓住教育契机——学生违纪心理案例研究[J].高考,2018(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