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琪
摘要:宴饮诗可谓《诗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常常用于记录、反映周代君臣、同族、亲朋之间宴享的场面,且大多出自周代的贵族之手,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周代上层统治集团对于维护与强化政权统治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本文大体从《诗经》中宴饮诗的分类与变化简要阐述了当时礼乐文化的格局、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而对于礼乐制度的探究分为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体制层次两个方面揭露实质。同时深入揭示了宴饮诗与当时礼乐文化的内在联系,探索挖掘其写作目的与礼乐文化精神的一致性,对于当时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笔者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陈述与看待。文中对于承载了礼乐文化半壁江山的“酒”与“器”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总之,周代礼乐文化是一个大格局大系统,在结语中,笔者提出了应当不断研究完善的后续构想。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周代;等级制度;礼乐文化;后世影响
一、从《诗经》中的宴饮诗看当时的礼乐文化
《诗经》是我国文学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可观,是我国的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中收录的诗歌形象而深刻的反映了周代初年至周代晚期的社会面貌,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明,堪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宴饮诗又被称为燕飨诗,常常用以描写古代君臣之间、同宗族亲、亲朋好友们相聚在一起欢畅宴饮场景的诗歌,是《诗经》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诗体。而宴饮诗的形成与发展,不但表现了族人之间感情的友好欢洽,还体现了周代贵族之间的等级礼仪秩序,同时,它也是西周在礼乐文化精神上发展与变迁过程的展示。《诗经》中宴饮诗的代表作品有:《瓠叶》、《頍弁》、《湛露》、《行苇》、《鱼丽》、《南有嘉鱼》、《鱼藻》、《宾之初筵》、《蓼萧》、《菁菁者莪》、《鹿鸣》、《伐木》、《彤弓》等,它们都体现了周人笃信友谊、崇尚亲情、重视等级、提倡礼乐的精神意识和价值取向。
(一)从《诗经》宴饮诗的分类看待当时的礼乐文化
笔者粗浅的认为,《诗经》中周朝时期的宴饮诗大致可以简要的分为平民宴饮与贵族宴饮两大类来探讨。其中描写普通百姓宴饮生活的诗大多平实且真诚。例如在《小雅·伐木》这首亲友欢聚的宴饮诗中,作者用了“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和“既有肥牡,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两个生动的句子来展现出当时宴饮时和谐、热情、美好的场景。其中主人家用美酒和肥羊来宴请长辈叔舅等亲属,以促进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这作为友好和睦家庭的一种手段。这种较为普通的家庭宴饮,表现的是周代底层劳动人民间的宴会相处情况。
而在大雅、小雅里描写周代贵族与奴隶主宴饮的诗歌,是仅次于祭祀诗而占有很大数量的一类诗体,在这些诗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主们经常纵情声色、沉迷吃喝玩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为了粉饰太平,和睦亲友,时不时地大规模举行宴会。而《诗经》中体现贵族宴饮乐趣的那些诗,从《小雅·鱼藻》中周天子“王在在镐,岂乐饮酒”到《南山有台》贵族燕飨宾客都有所描绘,足可见其存在的普遍性。《小雅·鱼丽》中有几个句子则表明用于宴饮时的酒是“旨且多”的,菜是“维其嘉矣””维其时矣”“物其多矣”,由此可见酒宴的丰盛程度与贵族们对于宴饮相聚的重视程度。且描写达官贵族宴请的诗大多都是满汉全席、觥筹交错,宾主之间互相酬答的礼节都要比平民更加周到,这些都在《诗经小雅》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二)从《诗经》中宴饮诗的演变看当时的礼乐文化的变迁
《诗经》中所收录的宴饮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所改变,并折射出当时礼乐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小雅·楚茨》是一首祭祀祖先祭祀神灵的乐歌,诗中所描绘的祭祀全过程,周详而完备,热闹非凡但又井然有序。从祭祀神灵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到祭祀完毕之后的宴饮之乐,都详细具体地体现了周代这些大型祭祀活动时的仪制与风貌。在读这首诗时,其中有一幅景象让人记忆深刻,大致是一场宗族合宴,它再现了一幅宗族和睦的盛华图景。“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这里的“献”一词的意思是主人在劝宾客们饮酒,而“酬”是指被宴请的宾客向主人回敬。从这些细节的仪式感都可以感受出周代时的人们在祭祀祖先与神灵时的那种热烈而庄严的气氛,当祭祀完毕之后,整个家族的人又相聚在一起融洽欢欣宴饮的场面。此外,《诗经》中的宴饮诗不止是与祭祀之礼相关,在《大雅·行苇》中的宴饮诗与骑射之礼又有密切的联系;《小雅.湛露》中所描写场景的是周代贵族的同宗近族之间通宵达旦,热情欢畅的宴享场面;还有《小雅.彤弓》中是关于为有功的诸候庆祝而进行宴饮的场面,其间词句气势恢弘,氛围颇为大气磅礴。此时的宴饮诗刚刚从宗教学说之中解放出来,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神学礼教的限制,更多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情与礼制,更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观念,可见此时的礼乐文化进入了一个完备而繁盛的巅峰时期。
在周公姬旦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而创建了礼乐制度之后,礼乐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在西周后期时可谓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完善的制度深入人心,转化为社会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文学创作的风向也因此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了许多具有礼仪性质的诗歌,又特别是宴饮诗这一大类。很多的宴饮诗都开始具有了礼仪的性质,此时的宴饮诗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可以更加容易产生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单纯的宴饮诗,而且宴饮诗数量空前发展,变得很多,所展示的内容也相对之前的“杂糅诗”也逐渐地丰富起来,同时作者在宴饮诗中用了更多活泼灵动的字句,融入了大量浓厚的感情。這些大量产生与完善的宴饮诗都明显反映出了此时周代礼乐文化的昌盛,借此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有幸得以窥见周代“郁郁乎文”的礼乐文化制度与精神所在。对于这个时期而言,不难看出不管是在民间的普通老百姓还是在奴隶主、贵族之间,礼乐制度一度十分盛行,它越来越变成了为政治服务的软硬兼施的统治工具,并且在不断的强化与发展中进行融合与趋同。
到了后期,有一部分宴饮诗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在《小雅·常棣》和《小雅·伐木》等诗歌中开始出现了类似于呼唤友谊亲情、淡化等级秩序的倾向,这从侧面反映出周代人心逐渐开始动摇,社会矛盾更加突兀尖锐,社会伦理关系开始走向崩溃的现实状况。宴饮诗歌的作者们因为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将坠的现实情况,便企图通过描写宴饮欢聚的方式来联络人们的感情、团结族人、进而起到稳定社会、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作用。但最终,西周末期时礼乐制度完全崩溃,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历史局面,周代贵族饮酒作乐,失礼乱德,全然不顾曾经所奉行的理智与人伦。人们深深沉浸在美酒的陶醉中,尽情麻痹享乐。显然,此时的宴饮活动和宴饮诗不再成为塑造礼乐文化的方式,而是当时的人们用于满足现世享乐、纵情声色玩乐的手段。譬如小雅《宾之初筵》中所描绘的画面就对于周代贵族们醉酒之后乱舞、狂欢之时乱德的行为举止有着较为直观的反映。此时,礼仪道德已经无法再约束人心、把控道德,或者说无法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了。
周代的礼乐文化,从起到盛、由盛转衰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诗经》中宴饮诗的演变,可以让人可观清楚的感受到宴饮诗人在创作宴饮诗时思想情感的变迁和周代礼乐文化影响力的变化过程。
(三)宴饮诗与当时的礼乐文化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周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时代,且等级体系十分严格,和分封制、宗法制一样,礼乐制也被西周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作为用于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与秩序的重要保证。在宴饮作乐时,跳舞的舞女应当严格尊崇此礼乐之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礼”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实际上是为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宗法制而服务的。并且,周代社会的各种礼仪活动也十分频繁,例如朝聘、乡射、宴飨、祭祀等,这些礼仪活动同样在《诗经》中也有着较多的体现,从而《诗经》中的宴饮诗在礼仪制度与规章仪式上便体现的较为繁复。由此看来,宴饮诗所展示的礼乐文化其实际上不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加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风貌的展示。
孔夫子曾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文化制度其中的“礼”,应运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使周时期统治者集权的权利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如果将礼乐制度简单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来说:那么“礼”的部分是用于区别宗法远近的秩序,主要对当时人们的身份地位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了社会所认同等级制度;而“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这种等级制度,同时运用舒缓的音乐来对激烈的社会矛盾来进行缓解。“礼”相对于“乐”来说,更加具有强制性,表现为各种礼仪规章制度;而“乐”则显得更加温和,但对于礼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着,但因为功能及作用分工的不同又相互区别开来。例如,在《礼记·乐记》中乐的表现形式有弯曲、伸张、俯仰身、舞列等;而礼的表现形式则为升堂、降堂、上下位等。但言而总之,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也是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用于解决贵族们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达到礼乐政治的实质目的。
(四)宴饮诗的写作目的与当时的礼乐文化精神相契合
从赵沛霖先生的观点出发,宴饮诗作者的主观态度分为观盛德和借眈酒。前者的意思是通过饮酒的揖作礼节来体现道德修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礼让有度、饮酒适量的酒德。关于后者,当今学界有一些人认为宴饮诗其实并没有这个意义,反而是在大肆鼓吹饮酒作乐,宣扬这种腐朽没落的贵族淫靡生活。但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式结合来看,宴饮诗所歌颂倡导的还是一种谦恭守礼、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一般来说,在作品中出现花天酒地、毫无节制的宴享场面时,宴饮诗多呈现出揭露、批判与告诫的态度。所以《诗经》中的宴饮诗所说的“饮酒孔嘉,维其令仪”的写作目的其实是与当时的礼乐文化精神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任何观点都应当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相关的生活风尚,断不可妄言之。
二、当时的礼乐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
如果通过《诗经》中的宴饮诗将周代的礼乐制度文化的本质进行两个大方面的揭露:其一,在个人品德修养层面上,礼乐制度是为了建立民众的伦理道德,礼仪廉耻之心,树立起新的人生观念;其二:在社会体制层面上,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又创立了严密的封建社会等级体制与充满道德伦理意识的理想模式。言而总之,两者都是为了维系宗法封建社会制度的途径,礼乐文化的根深蒂固与不断发展,也对后世音乐、儒家文化、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产生了一些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当时的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礼乐文化是当时社会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礼乐文化本身就强调一种美好品德以及社会愿望的体现,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讲求和谐,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成为了儒家理论思想后来的根本支撑。而西周的礼乐制度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演变到现在,产生了一些社会风俗的影响。比如:在政治上,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渊源,对列祖列宗的崇拜敬仰之情,以及“家国同治”的理念;在社会习俗上,出现了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相关修订,宗寺家庙的建立,尊宗敬祖等现象;在思想观念上,人们有了礼义廉耻之心,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原则,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家族和睦相处等积极的社会观念遗存于后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当时的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礼乐文化并不是只留下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时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等级观念与宗族派别观念严重;也容易产生一些不正之风,例如宗族本位、任人唯亲与人情关系等等。
(三)周代礼乐制度对于后世音乐的影响
周王朝设立的春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中的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共计一千余人,他们各司其职,分别专门负责关于音乐的传授与教育、乐器歌舞表演、传授发展乐艺乐技以及等等其他音乐事务。各种相关举措保证与推动了周王朝音乐的发展,使得周代的宫廷音乐达到较高水平,同时间接推动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周代如此注重音乐教育,必定会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因其过分配合礼教,难以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所以到了春秋末期之后,受到民间乐发展的冲击,这种典礼音乐便日渐式微了。
(四)礼乐文化中的“酒”文化与“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宴饮诗里出现的最多两样东西便是“酒”与“器”,“我有旨酒”还有《鹿鸣》中所提到的四种器具:“瑟、簧、笙、琴”等等皆有体现。既然是论礼乐文化,那么自然不难理解这“酒”文化是指“酒德”,依然是为了体现等级尊卑,恪守礼仪规范。古代昏君常常和酒与美人挂钩,酒有时被认为是误国误民的存在,所以宴饮饮酒应当有酒德。但其实正确的酒德是高雅的饮酒方式,“饮酒温克”,要克制严谨、谦虚温润,演变到后世成为了一种品行修养罢了。说到这“器”,琴瑟二者是中国最早的弦乐器,上层贵族们认为它是高贵典雅的象征。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这二者高于其他乐器,所以,不同阶层的人要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严格规范,不可僭越,并且在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颇为深远。
结语:
礼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历史悠久,系统完善,影响颇为深远,而现存于《诗经》中的宴饮诗大多能够直观而真实的反映出周代的礼乐文化格局样貌,这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学者研究有着极大价值和思考意义。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研究与完善周礼这个大格局大系统,纳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动现有认识的深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沛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J].天津师大学报,1989,(06).
[2] 袁玥,《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J].语文学刊,2015,(10).
[3] 彭美会,《诗经》的礼乐文明与当前礼仪文化的建设[J].世紀桥,2011,(23).
[4] 孔德凌,《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变迁[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4.
[5] 刘国芳,《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