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中书写前习惯培养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2021-09-10 07:22王明茗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4期

【摘 要】随着我省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继南京基础教育学校之后各市中小学逐渐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也让书法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在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书法技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书写前的准备工作则是必经之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门艺术,书法技法的练习是理解掌握这门艺术的支撑,也是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技法的练习离不开笔、墨、纸、砚这些工具,离不开学生对毛笔的使用,离不开对纸张的折叠以促进章法更好的表现。因此,书写前一些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后期技法的练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书法教学;书写习惯培养;书法技法练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0-0034-03

【作者简介】王明茗,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南京,210046)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专业委员会书法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书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省对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各中小学尤其是南京市的中小学逐渐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对于书法技法的培养都有要求,虽然不同学段对书法技法的要求不同,对书体掌握的要求也不同,但都离不开书写前一些共同的准备工作,比如对新笔的开笔、握笔、折纸等。本文拟以笔者所在学校书法课程基地建设为例,来谈谈学生在软笔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书写前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软笔书法书写前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笔者在决定给学生开设“书写前的那些小事儿”之前,反复思考是否有这个必要,学生是否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笔者觉得给学生开设这个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1.响应国家政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小学3—4年级目标和内容的第一条就是:掌握毛笔的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书写用具的常识,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注意保持书写环境的整洁。此外,实施建议与要求也明确提出: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并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书写前的习惯是践行高中阶段对书法学习的实施建议与要求,也是对此前书法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对于毛笔的执笔要领、书写习惯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书写习惯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书写水平,使学生对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深入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高中生在书写时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从2007年开设书法社团,2016年书法特色课程在省教育厅获立项建设,2018年通过省教育厅审核,成为江苏省书法课程基地学校。目前学校书法课程教示常态化开展。笔者在给学生上书法技法课时,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会开笔,导致毛笔难用;(2)握笔不规范,增大了书写难度;(3)不会折纸,使得章法杂乱;(4)使用现代书写顺序,出现“滑稽”作品。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书写书法作品时,很难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书写水平,更有甚者不能将作品独立完成。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显然是不应该的。而上面所提到的四个问题,实则是对学习书法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二、高中生软笔书法书写前习惯培养的实施策略

笔者将书写习惯的培养放在书写前进行专题讲解。技法练习离不开笔、墨、纸、砚这些书写用品的使用,再结合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将此专题分为开笔、润笔、执笔、折纸、书写顺序共五个板块进行。

1.理论做支撑,科学护理毛笔。开笔是书法技法训练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一支新毛笔由于胶的黏合性,笔毛是硬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开笔后才能使用。在这一环节,笔者结合毛笔的发展史,引入“蒙恬造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述毛笔具有的悠久历史,并向学生介绍将笔毛围在笔杆外端的“古笔”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将笔毛插入杆腔中的“现代笔”的差异。同时展示图片,介绍毛笔的构成,进一步讲述书写时用到的笔头的组成部分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毛笔的了解,然后引出开笔要按照“笔尖→笔肚→笔根”的顺序,用拇指和食指指肚慢慢揉开的注意要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牢牢记住开笔的方法,而且了解了关于毛笔的小常识。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提高润笔体验和效率。笔者的学校自2016年创建江苏省书法课程基地以来,已具有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在书法教学中,如果能够把传统书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会给我们带来更便捷、更优质的体验。所以,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创建省书法课程基地的资源,利用现代化的笔洗,学生不用出教室去水池排队就可以进行润笔,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笔者向学生强调润笔后的注意事项:将笔中多余的水分处理掉,并将笔头理成圆锥状。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学生对润笔的印象更加深刻,强化了写前润笔的好习惯。

3.“与古为徒”,探寻古人执笔方式。执笔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不管是中小学校还是校外的书法培训机构,甚至在高校,往往一个书法教师一种执笔方法。这就出现了学生在小学时学的执笔方法,到中学换了个教师,就要换一种执笔方法,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如何握笔书写。曾任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庄天明著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此书中展示了我国历代执笔图像的演变。笔者在教学时,“与古为徒”,通过给学生展示古人執笔图片,为他们讲述“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拨镫法”等握笔方法,主要讲解了普遍使用的“拨镫执笔法”,通过示范解释“擫、押、钩、格、抵”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课堂上互评,以加深学生执笔印象。苏轼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通过这节课,笔者希望学生能够明白不同的书写方式需要运用不同的握笔方法,以及我们悬腕书写时和枕腕书写时执笔的区别。

4.学生亲实践,掌握折纸奥秘。笔者在6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高中生来说,折纸是一个难题。其实折纸很简单,稍加练习就能够掌握并融会贯通。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从来没有自己折过格子,因为这项任务都被教师或家长代替了,所以这个原本很容易习得的技能就成了一个难题。基于这个情况,笔者以学生会折二、四个格子为基础,先来讲解五个格子的折法:将多出的第五个格子先折出来,然后将剩下的纸张折四个格子即可。进而推及七、九、十一等带有奇数的格子;再向学生讲解一个作品的“天、地”和左右边界的折法,同时给学生示范;最后让学生自己实践,进而掌握折纸的奥秘。

5.师生共读,掌握正确的书写顺序。对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古代书写顺序与现代书写顺序截然不同。因为在古代人们最早大量使用的书写载体是竹简,它的打开方式是从右端开始慢慢卷开。受竹简的影响,早期书本出现时,也是将书的最右边一页设置为起始页,所以古人书写顺序是自右往左、自上而下书写;而现代,不管是读书还是写字,顺序都是自左往右。另外学生从识字、识数开始,数十年来已经养成了自左往右的读写习惯,所以学生对古代的书写习惯很不适应。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笔者选择了师生共读的办法。历代书家流传的名作中,不乏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如《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都是录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名篇。笔者将这些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由于都是要求熟读甚至背诵的内容,因此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不仅欣赏了古代书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自右往左、自上而下的读写习惯。

书写前一些技能习惯的培养以及相关常识的普及,是开展书法技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的必备能力。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并使其在以后的书写中形成自己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书写效率,而且能为书法作品的书写增光添彩。“小细节中见真知”,学生的书法艺术涵养不仅体现在书法作品中,更能够从这些小事中得以窥见。所以软笔书法书写前的习惯培养有其必要性,笔者也希望能够依托学校书法课程基地的平台,通过书法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书法这一国粹,更加热爱我们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