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刘珂和晃晃都是成都人,两人于2003年相识,之后相恋、结婚、生子。刘珂从小跟着父亲、舅舅学习绘画和摄影,晃晃以前是学舞蹈的,认识刘珂后也开始摄影。他们一个是天蝎座,一个是处女座,他们在探索中寻找两人之间的能量交换,在平淡的生活中一起体验、感受、创作……
M=《现代艺术》 L=刘珂 H=晃晃
M: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二位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伴相守的故事吗?
H:十多年前,我们刚认识的时候生活在云南,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奇人”住在一个院子里,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这些写诗的、做音乐的、跳舞的、画画的、拍电影的“奇人”,影响着年轻的我们。那时,云南是一群艺术家和文艺青年的乌托邦,我们彻夜吟诗喝酒、唱歌、跳舞、聊艺术、做作品,一起快乐,一起迷茫。那几年看似没有目的,我们消耗着时间,消磨着青春。但正是这个看似消磨的过程同时也塑造了我们对理想生活的认知——慢下来去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去创造。这也肯定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真诚、自由、纯粹。
M:在相识相知的过程中,对方最具吸引力的是什么?
L:最具吸引力的应该是两人之间源源不断的相互能量交换。保持热情,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一起体验、一起感受、一起创作,足矣。就像我们的行为装置作品《连结处的光》,两人分别重复解构书写吉姆莫里森的一句诗,直到笔迹在光下汇合,将两面反射着光的镜子在空间里连结。在云南的无数个夜晚,我们总爱抬头遥望天空里的星星,不管是璀璨、明亮,还是暗淡、闪烁,因为有光,它就在那里。
M:二位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吗?对方是您的灵感缪斯吗?
L:在一定时候肯定是有这样的感觉,对方为自己带来崭新的能量,我们非常在意这种两人之间能量的传递交互,就像滚雪球一样,来来回回,越滚越大。但不要过分依赖这种感觉,任何感觉都和万事万物一样,会变化会消逝,只有保持个体的独立,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认可变化,“缪斯”才会再次出现,才会有下一次的“心有灵犀”。
M: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二位觉得谁给对方的影响更大呢?抑或是相互影响和成就?
H:我们的创作始终是围绕我们生活,创作的过程就像我们相处的过程,有争执有坚持有和谐,就像生活有很多面并存,我们习惯在碰撞中寻求平衡,不是权威和服从。这种灵感碰撞的方式是我们去做作品的动力和来源,我们会去尝试,也许是一次次的试错,这也是很漫长的过程。我们习惯于用这种在慢下来的时间中消耗生命的方式去感知自身的存在,好像总有一种未知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体验这种有着不确定结果的自由。
M:二位可以尝试着评价一下对方的创作和作品吗?
L:我们的作品一直和生活交织在一起,而创作的过程一直是两个人共同的经历。十多年前我们的作品《平湖》,花了三年时间用一种在路上的方式在三峡库区生活和创作。十多年后我们又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行为作品《镜子》。疫情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们又一起完成了作品《留给时间的》。2021年年初我们的个展《庆祝生活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媒介去表达对生活的体会和认知,共同去探索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用空间、影像、装置、行为表演等形式共同创作完成了我们的首次个展。两个人共同探索共同创造的过程,是我们认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吧。
M:如今有很多像二位一样的藝术家肩负着对艺术传承的责任,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和期许呢?
H:我们热爱自由,热爱艺术,所以我们理解的艺术是自由的和充满热情的,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是探索自我的媒介。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保持开放热情的心,去掉经验,跳出所谓的条条框框,与万物,与他人、与媒介重新建立一次连接,这就是我们的艺术——用真诚与热情去打动和拓展自己及他人。
刘珂&晃晃
艺术家组合,现生活工作于成都。作品主要使用影像、装置、表演等媒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来探寻关系中的更多可能性,打破自身的界限创造更为开放的能量交互,结合展览空间营造出蕴含能量的场域,引领观者一同进入戏剧化、梦境般的旅程。作品曾多次参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成都当代影像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亚洲写真美术馆等国内外诸多画廊美术馆展出。作品《镜子》获得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作品《平湖》入围2010年FOAM保罗·霍夫摄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