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中国教育伴随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回顾党领导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党的教育初心,激励我们将红色教育发扬光大。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的初心,也是红色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的贫苦民众很少能受教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起,就竭力改变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党的一大提出“提高工人觉悟”,二大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性的法律”,主张女子也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三大提出实行义务教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34年确立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让最广大的中国人民都能享有教育权,这是党的教育初心。正因如此,即使在革命的炮火中,中国共产党一面普及小学教育,一面广泛地开展民众教育,开展冬学运动。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教育资源无比匮乏,战士用血肉之躯保护孩子们的教科书。
从“一无两有”到“三通两平台”,不忘教育初心,夯实教育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低于英美1820年的水平[2]。在党的领导下,经过50年的努力,实现“两基”,百年梦想,千秋基业,终于成真。仅就教育设施而言,从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到“六配套”,再到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是党时刻不忘教育初心的过程,也是不断夯实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由于中国教育事业本身的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教育事业发展也不均衡。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为“两基”奋斗,同时又面临着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既可以扩大教育差距,也可以缩小差距。如何警惕“数字鸿沟”与“教育鸿沟”可能带来的恶性循环,而能够使之化为“桥梁”,促进教育的公平优质呢?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由1982年底的19所增加到1986年的3319所,全国中学装配计算机由150台增加到33950台。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世纪之交,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消除“信息教育鸿沟”提供了方向和要求。
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原则和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視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国家投入3.5亿元在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的试点。为农村29229所小学和2350所初中发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边远农村中小学建设了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所中心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室。
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11亿元,其中90亿用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惠及8.64万个教学点、25.2万所农村完全小学,作为解决农村学生“学得好”的有效途径。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信息技术正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在资源成为引发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为此,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应用和推广“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微课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辅助手段[3]。2020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为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为98.7%。其中,52个贫困县已实现了学校网络全覆盖,99.7%的学校实现了百兆带宽目标。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统一为教师和学生配备的终端数量分别为1060万台和1703万台。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在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优质资源供给和教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启动提升工程2.0,累计培训1000多万名教师。持续举办教育厅局长和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培训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3万人次[4]。
得益于雄厚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有效地保障了在线教学,保障了贫困学生受教育权。教育部指导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教学,支持湖北和“三区三州”等地。空中课堂每天滚动播放14小时,覆盖偏远贫困地区用户1.4亿,总覆盖人口超过10亿[5],确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功实现大规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
2021年,教育部在年度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西北)。将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持续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深化“三个课堂”应用。
线上线下融合,使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之成,少不了米,也少不了热源。教育过程总是离不开教育资源、教育工具的。在党的百年伟大历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如何发掘资源,创新性、创造性地使用资源,使每位教师能够了解、能够吸收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使每个孩子在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中获得有效资源。“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2.0为此奠定了基础,一些地区和学校,也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探索,将资源融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立德树人全过程,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
在区域层面,可以由省、市、區教育部门来领导开展线上线下的红色教育的融合。就材料来看,江西运用信息化,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发扬红色文化优势,将红色教育做得有声有色。江西省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录制的一批“红色文化”线上优质课,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赣教云”网络平台播放,免费供全省近800万名中小学生观看。同时,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红色文化”教师培训。江西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了3期“红色文化”师资培训班,远程培训中小学、幼儿园“红色文化”任课教师3万名。但偏远农村地区红色文化课教学师资力量还是不足,为此,从2020年9月份起,全省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线上教学,选聘优秀教师线上主讲,任课教师在当地课堂作辅导解读。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动员学生在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或到实地考察,同时组织获奖学生代表集中开展线下研学,实现“线上云游、线下研学”双平台红色育人新模式。
在学校层面,日常教育教学和专题学习活动中都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来开展红色教育。这不仅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重要,对乡村、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更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中,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形成教育资源,同时也作为交流、展示平台,做到了不忘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资源是丰富的,教育本身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在学校文化、学科学习、“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团队活动、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扬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教育,收立德树人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