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翼,开启博物馆“云游”模式

2021-09-10 03:06祝师基
分忧 2021年9期
关键词:云游乾隆角度

祝师基

从普通游客到博物馆摄影师,“85后”黄翼常年奔波于各个博物馆之中,做观众的“眼睛”和“腿”。八年拍摄的近500万张照片,不仅讲述着文物故事,还让它们迸发出新活力,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博物馆,欣赏文物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光影里的岁月留香

黄翼是湖北武汉人,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业余爱好是摄影。2012年12月9日,他带着相机和朋友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游览,被精美的展品深深震撼到了。黄翼尤其对一个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特别感兴趣,它通身鎏金,长柄仿竹节纹饰,底座镂空还有蟠龙。

回来后,黄翼把这些文物照片发到微博上,还对一些重点照片做了注释。一时间,这些照片被众多网友转发,获赞无数。时间一长,很多人以为黄翼是文博领域的专家。对此,他颇感自豪,虽然自己不是专家,但他用照片记录的文物之美得到了认可。

这以后,在博物馆里拍照片就成了黄翼的拿手好戏。为了拍出满意的效果,他站着、蹲着、趴着、躺着,甚至扭曲着,各种姿势和角度都尝试过。煞费苦心之后,他总能找到非同寻常的构图与角度,捕捉到一般人忽略的细节。一名博物馆志愿者看到照片后留言:“我在这个馆讲解好多年,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件文物,看了你的图片和描述,有了新的视角,这件文物更美了。”

随着作品的增多,黄翼在文博摄影圈名气渐大,粉丝们看了黄翼的微博“动脉影”后,都亲切地称呼他“动大”。大家喜欢他拍的东西,除了转发,还会有各种有趣的互动:你的照片太美了,我在馆里现场都没有看到它的震撼!你能不能多拍一些,让我们好好认识并感受这些文物带给大家的历史厚重感?

见大伙对博物馆藏品如此感兴趣,黄翼决定坚持下去。

黄翼经常要去外地出差,只要有空,就到当地博物馆打卡,这已成了他的常规动作。博物馆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拍摄各种各样的照片,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宣传。拍摄一张好照片并不容易,感光度、噪点、构图、角度、镜头、光圈都需要好好琢磨。

很长一段时间里,黄翼因博物馆里的灯光而苦恼,有的灯光很昏暗,有的有些怪异。要拍出一张好照片,考验的不只是设备,更是技术。有时为了不被打扰,他就选择人少的时段去,有时为了陪衬,专门要选择人多的时候。

有趣的“云游”之旅

有一次,黄翼在国家博物馆拍摄一件瓷器,为了解决玻璃罩的反光问题,需要深色背影做陪衬。他想了一个办法:端着相机,扎着马步等待深色背影的到来。十几分钟后,一名穿黑色衣服的游客恰好路过,映照在玻璃罩后面。黄翼抓住机会,迅速按下快门,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为了捕捉出好的色彩和灯光,黄翼会认真阅读文物的文字介绍,获取意境,再构思怎么拍才好看,他说:“用眼睛看是直观地欣赏,用镜头拍就会思考,器物从什么角度拍会更美,需要好好研究。”

摄影时,黄翼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会用别人的审美和评价作为评判标准,也不会被局限在别人口中的好看和不好看中。他说:“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美,有人爱好小众博物,有人更爱从故宫博物院这种大馆中体验器物之美。”

后来他发现,无论当时的照片拍得怎样,回去后还是得用修图软件调一下色,尽可能还原文物本来的颜色。

有趣的是,有人需要一些文物照片找他提供,对方只要说两三点特征,黄翼便能从几万张没有命名的照片中快速搜索出对方想要的那一张。

为此,有人惊呼:你的工作室在哪里?团队还招不招人?其实,这些都是黄翼一个人在做,拍照、选图、修图、发布都是亲力亲为。

2016年3月,黄翼发布了一张南宋半月形玉梳的照片,转发量达2.4万,这让他的微博“涨粉”不少。2018年3月,他发布了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照片,网友纷纷留言惊叹“太美了”。

照片走红后,经常有参观者在博物馆里指着手机里的照片问工作人员:“这只香炉在哪里?”有的网友不相信这件文物是乾隆时期的,因为乾隆追求花饰上的极致与张扬,颜色鲜艳、纹饰繁复,乾隆还为此受到不少吐槽,被网友戏称“农家乐”。

对此,黄翼有不同看法:“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有人认为乾隆的审美太花哨,其实不如说是乾隆审美很国际化。同时代的无论欧洲还是南亚都以繁复华丽为美,这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之后审美提高的必然趋势。”为此,黄翼经常发一些乾隆时期的文物照,为乾隆的审美正名。

除了国内的博物馆,黄翼还去过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但他的兴趣点还是集中在国内的博物馆。

穿越时光的文化魅力

2015年,武汉博物馆邀请黄翼拍摄馆藏文物,那是他第一次以“非普通观众”的身份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方希望他从美的角度出发,拍点与传统资料图不一样的照片。这些文物展品是从展柜里拿出来的,需要他自己布光、调整。

有了以前积累的经验,黄翼已非常娴熟,在他看来,一张成功的文物照片,其自身的美感和展场的灯光占80%,剩下的20%由摄影师发挥和呈现出来。

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博物馆,黄翼总会有新的发现,有时他会发现上一次没有注意到的器物上有铭文,有时新的临展也有耳目一新的角度。所以尽管一家博物馆去了几次,但往往能拍到不同的好照片。

黄翼拍摄文物照片不仅是为了展现一种美,更为了一种情怀。他曾分享过一张敦煌守卫长城士兵用过的锅刷照片,有人认为东西不值钱,没必要花力气拍摄。但黄翼有自己的看法:“我很喜歡有烟火气的东西,因为它是有故事的,我能从这件物品里面感受到过去2000年前的一段生活。”

2013年开始到现在,黄翼大概拍了全球200家博物馆,差不多47万张照片,微博粉丝量也已经攀升到400多万。

有人问黄翼为什么这么痴迷拍文物?他说:“原因很简单,这些漂亮的东西凝聚了古代匠人制作的心血和想法,匠人们曾经倾注在展品里的思考和情感,隔了那么多年后,还能传递到看展人的心里,我觉得是一件需要我们特别珍惜的事情,我就是把我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大家。”

如今,一些原本对博物馆不太有兴趣的人看了他的照片后,也对文物和艺术产生了兴趣。有时,黄翼会在微博里讲讲文物的来历和故事:“希望我的作品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编/江心

猜你喜欢
云游乾隆角度
封面作品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纪晓岚戏乾隆
角度不同
人啊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李骏逸作品
老翁妙对戏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