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威,郭岭,李阳,魏丽 ,陈涛,季春,刘团峰,王小刚
(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2.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3 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东与桐柏-大别造山带连接,向西则分别于祁连造山带、昆仑造山带相连,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秦岭造山带的北界为灵宝-鲁山-舞阳断裂,南界为勉县-巴山-襄广自北向南逆冲的弧形断裂(张国伟等,2001;Dong et al., 2016)。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发育、古生代—早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等3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张国伟等,2001,2005;Dong et al., 2011; Li et al., 2007)。特别是中生代以来,秦岭造山带受到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域、西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共同作用,使得构造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造山带内形成的多期次断裂构造被后期流体充填形成规模不等的石英、方解石等脉体,对于金属成矿极为有利。
1.华北板块南缘:上太古宇至下元古宇基底和中元古宇至中生代盖层;2.宽坪群:中元古宇;北秦岭地块:下元古宇基底和上元古宇至上古生界盖层;3.二郎坪弧后盆地;4.北秦岭地块:下元古宇基底和上元古宇至上古生界盖层;5.商丹缝合带:代表前泥盆纪分割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商丹洋;6.南秦岭北部:上古生界至三叠系碎屑沉积;7.南秦岭南部:前寒武系基底至上古生界盖层;8.勉略缝合带:代表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分割南秦岭与扬子板块的勉略洋盆;9.大别地块:前寒武系基底;LLWF:灵宝-鲁山-舞阳断裂;LLF.洛南-栾川断裂;BSF.巴山弧形断裂;XGF.襄阳-广济断裂;TLF.郯庐断裂图1 秦岭构造纲要图(据董云鹏等,2011修改)Fig.1 Structural geological map of the Qinling Orogen (Modified from Dong et al., 2011)
如前所述,秦岭造山带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和多期构造热事件,伴随有多个构造成矿旋回,所形成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具有多样性。其中,印支期末-燕山期是造山带一个成矿大爆发期,对大型、超大矿床形成最为有利(姚书振等,2006)。研究区位于南秦岭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杨永成等,2003),该推覆体南北两侧分别受山阳-凤镇断裂带(Fa)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带(Fb)控制(图2、图3)。该滑脱推覆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尤其是印支运动的影响,岩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推覆带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为主,伴生有北西—南东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构造。并且,该区发育新元古代闪长岩、辉长岩,晚三叠世和侏罗纪花岗岩(图2),指示研究区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事件(杨永成等,2003)。由于研究区内构造体制于印支期已基本成型(张国伟等,2001),因此晚三叠世或侏罗纪岩浆活动对该区成矿十分有利。周小康等(2020)将研究区划为南秦岭成矿带镇安-旬阳成矿亚带。该带内具有规模的矿床有金矿(太白庙金矿、金坪金矿)、钨矿(东阳钨矿)、铅锌矿(七里沟铅锌矿)、钼矿等。钨矿床、铅锌矿床明显受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带控制,显示出该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已有勘探成果表明,构造和岩浆热事件对南秦岭成矿带成矿具有控制性作用。如闫臻等(2014)通过山阳-柞水矿集区研究,并结合区内构造、岩浆作用特征认为:该矿集区在板块构造的不同时期和构造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如俯冲作用在矿集区形成钛磁铁矿,山阳-柞水弧前盆地的沉积型金属矿床,与碰撞作用密切相关的Mo矿和造山型Au矿以及伸展环境下的矽卡岩-斑岩型金属矿等(闫臻等,2014)。但目前已发现的小寨沟银矿,其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的动力学机制、成矿的空间和规模等关键科学问题还未见公开报道。因此,笔者以小寨沟银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解析、银矿体与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形态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小寨沟银矿体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本区扩大找矿成果提供了新思路。
1.寒武—奥陶系;2.梅子垭组;3西岔河组-公馆组;4.古道岭组;5.公馆组;6.石家沟组-大枫沟组;7.大枫沟组-古道岭组;8.大枫沟组;9.古道岭组-星红铺组;10.青石垭组;11.池沟组;12.牛耳川组;13.星红铺组;14.桐峪寺组;15.九里坪组;16.铁山组;17.四峡口组;18.袁家沟组;19.新元古代闪长岩;20.新元古代辉长岩;21.志留纪花岗岩;22.晚三叠世花岗岩;23.晚侏罗世花岗岩;24.小磨岭火山岩;25.山阳-凤镇断裂;26.镇安-板岩镇断裂;27.断层;28.地层界线;29.左行断层;30.剖面位置图2 小寨沟银矿区域地质图(据杨永成等,2003修改)Fig.2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the Xiaozhaigou Silver Deposit (Modified from Yang et al., 2003)
1.牛耳川组;2.池沟组;3.古道岭组;4.古道岭-星红铺组;5.星红铺组;6.铁山组;7.九里坪组;8.袁家沟组;9.袁家沟-四峡口组;10.四峡口组;11.逆冲断层;12.左行断裂图3 区域构造剖面图(据杨永成等,2003修改,位置见图2)Fig.3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profile map (Modified from Yang et al., 2003. Loction see Fig.2)
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地层可分为基底与盖层两部分。基底为分布在山阳-凤镇断裂带南侧的前寒武纪岩体和小磨岭火山岩(图2)。近年来,研究者对其年代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布在925~680 Ma内,表明岩浆活动于新元古代(杨钊等,2008;Li et al., 2010;刘仁燕等, 2011;Zhang et al., 2015;刘嘉威,2018)。盖层为古生代地层,矿区周围主要盖层为泥盆系—石炭系。盖层岩性主要为:下泥盆统西岔河组(D1x)砾岩、砂砾岩、砂岩夹少量板岩;公馆组(D1g)砂质白云岩、白云岩夹板岩;中泥盆统石家沟组(D2s)白云质生物灰岩夹泥质板岩、千枚岩;大枫沟组(D2d)砂岩夹互板岩、灰岩;池沟组((D2c)砂岩、粉砂岩;牛耳川组(D2n)变细砂岩夹板岩、大理岩;中—上泥盆统古道岭组(D2-3g)灰岩夹互钙质绢云千枚岩;青石垭组(D2-3q)变粉砂岩夹泥灰岩;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砂岩、粉砂岩夹灰岩;桐峪寺组(D3ty)粉砂岩、板岩、灰岩及少量板岩;上泥盆—下石炭统九里坪组(D3—C1j)板岩及砾岩、灰岩;铁山组(D3—C1t)礁灰岩、泥质泥晶灰岩夹互砂岩、粉砂岩;下石炭统袁家沟组(C1y)细晶灰岩、含砂屑鲕粒灰岩;下石炭—上石炭统四峡口组(C1-2s)板岩夹砂岩、砾岩、灰岩等。其中,小寨沟银矿体围岩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九里坪组(D3—C1j)。区域上,九里坪组(D3—C1j)可分为两段:下段(D3j1)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浅灰色粉砂质板岩,上段(D3—C1j2)岩性为浅灰色粉砂质板岩夹灰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九里坪组(D3—C1j)为“海棠山-铁厂铺”复式褶皱的核部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套地层中Au、Sb、Hg、Ag、Pb等元素高于地壳克拉克值(杨永成等,2003)。
研究区边界断层为北部的山阳-凤镇断裂带(Fa)和南部的镇安-板岩镇断裂带(Fb)(图2)。山阳-凤镇断裂带宽度几十米至上百米,带内由脆韧性断层岩等组成。该断裂带主推覆断裂面走向呈北西西向展布,倾向向北,倾角表现出上陡(35°~55°)下缓(15°~23°)的特征。次级推覆扇片呈背驼式扩展,推覆方向由北向南。综合研究表明,山阳-凤镇断裂华力西运动时主要表现为具同沉积基底剥离,即滑脱性质;晚三叠世印支期主要表现为逆冲推覆性质,随着挤压的持续进行,逆冲推覆晚期表现为左行走滑性质(陶威,2014)。镇安-板岩镇断裂带宽几十米,局部宽度可达数千米。断裂整体走向为近北西西,断层面沿走向呈舒缓波装,断面倾角较大,主体北倾。次级牵引褶皱及其他运动指向标志反映断裂具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性质。该断裂在区域上控制着古生代地层展布,指示其可能在加里东期就已形成;华力西运动时期主要表现为同沉积基底剥离性质的断裂;印支期由于南北挤压作用转化为逆冲推覆断裂,并兼具左行走滑性质。燕山期又叠加了脆性逆冲活动。
综上所述,两断层带现均显示出自北向南脆韧性逆冲断层特征(图3),研究表明两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性质,但其主要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杨永成等,2003)。此外,研究区内还发育北西—南东走向的次级断裂。区内主要褶皱为印支期形成的庙坡-驼羊河复向斜和海棠山-大坪复向斜(杨永成等,2003)。两复式褶皱分别处于镇安-板岩镇断裂带南、北两侧,由于受断层影响,使得褶皱形成破向斜(图3)。
研究区自新元古代至中生代发育多期岩浆事件,其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主要以辉长岩体、闪长岩体为主,中生代主要以花岗岩体为主。新元古代—古生代辉长岩体、闪长岩体主要沿山阳-凤镇断裂南侧发育,显示出该断裂对岩体上升、侵位的控制作用。而中生代岩浆事件具有2个特征:①晚三叠世柞水二长花岗岩体约224 Ma(弓虎军等, 2009)侵位于山阳-凤镇断裂附近。②侏罗纪花岗岩体约161 Ma(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03)侵入地层或晚三叠世岩体中,多呈岩株、岩脉出露于旬阳坝-石瓮子推覆带中北部(图2)。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图4)。矿区内,铁山组(D3—C1t)主体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偶夹灰色极薄层状灰岩、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矿区内九里坪组(D3—C1j)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浅灰色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并且九里坪组(D3—C1j)为“海棠山-铁厂铺”复式褶皱的核部地层。袁家沟组(C1y)由底至顶岩性为薄层状灰岩夹泥质板岩、向上逐渐过渡为中-厚层状灰岩。四峡口组(C1-2s)岩性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局部发育有碳质板岩,生物碎屑灰岩。研究区东北部见有2个小岩体(株),分别为新元古代闪长岩体(株)和晚侏罗世花岗岩体(株)。古道岭组(D2-3g)沉积不整合于新元古代闪长岩体(株)之上,晚侏罗世花岗体(株)呈岩脉、岩株侵入泥盆系星红铺组(图4)。
1.砂砾石层;2.四峡口组;3.袁家沟组;4.九里坪组;5.铁山组;6.星红铺组;7.古道岭组;8大枫沟组;9.侏罗纪花岗岩;10.新元古代闪长岩;11.地层界线/断层;12.镇安-中村推覆断裂;13.镇安-板岩镇推覆断裂带;14.青泥湾-大坪断裂;15.沉积不整合;16.银矿区图4 矿区地质简图及地层综合柱状图(底图据李钦仲等,1992)Fig.4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 (Modified from Li et al., 1992)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断裂主要以东西走向为主,具有控制性的3条断裂构造分别是:镇安-中村逆冲断裂(F1)、镇安-板岩镇断裂带(F2)和青泥湾-大坪断裂(F3)。与此同时,矿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断裂,其走向为140°~150°,倾向或南或北,倾角为30°~70°不等,大部分断层倾角大于50°。断裂带宽度为10~20 m,延伸长度范围为3~20 km。该期断裂均显示出右行走滑剪切性质,并切割晚三叠世形成的近东西向褶皱、断裂(李钦仲等,1992)。区内银矿体及矿化蚀变带均充填于该期右行走滑剪切断裂带内,而且地球化学异常与该期断裂也具有极高的吻合度(图5)。
1.四峡口组;2.袁家沟组;3.九里坪组;4.铁山组;5地球化学异常区及编号;6.地层界线/断层;7.勘探线及编号;8.银矿体;9银矿化蚀变带;10.银矿体编号;F1.镇安-中村推覆断裂;F2.镇安-板岩镇推覆断裂带;F3.青泥湾-大坪断裂图5 小寨沟银矿体及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图(底图据李钦仲等,1992)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Silver Deposit and geochemical anomaly in Xiaozhaigou (Modified from Li et al.,1992)
通过前期工作,研究区内共圈出4条银矿体,且银矿体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通过野外地表追索发现,除Ⅰ号矿体走向近南—北外,其余3条矿体和蚀变带均呈北西—南东向,具有“雁列式”特征(图5b)。银矿体均呈透镜状,充填于北西—南东向或近南—北向断裂带内(图5b)。矿体宽度为0.82~2.55 m,长度为250~340 m,产状随断层呈波状变化。矿体主要由块状含银石英脉(图6a、图6b)及两侧的硅化、绢云母化破碎蚀变岩组成。以矿体为中心,两侧围岩蚀变以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为主(图6b),向外逐渐过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通过探槽与钻孔研究对比,矿体品位由地表到深部逐渐增大,且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宏观上,地表银矿石受后期风化、淋滤影响呈棕色或砖红色(图6a),深部新鲜银矿石呈灰色、青灰色(图6c)。
与此同时,土壤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在区内共存在11个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图5)。其中,除2个异常区(4号与7号)形态呈近圆形外,其余9个地球化学异常长轴走向均呈北西—南东方向(图5)。通过异常区与构造耦合性研究,发现5个(1号、3号、6号、8号、9号和10号)综合异常区均沿北西—南东向断裂展布。并且,8号、9号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代断裂带内发育4条银矿体和一条银矿化蚀变带,6号异常区断裂带内发育银矿化蚀变带(图5)。上述地质特征均表明,区内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对银矿体、银蚀变带及其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a.矿体与围岩野外接触关系;b.矿体及蚀变宏观特征;c.矿体岩心宏观特征图6 地表和钻孔内矿体宏观特征Fig.6 Macro-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ver Deposit in outcrop and drill
矿区构造地质特征表明,该银矿区共经历三期构造变形。区内石炭系四峡口组(图7)和泥盆系—石炭系九里坪组(图8)三期构造具体表现为:①原始层理劈理化,导致原始层面平行于劈理面,具体表现为“层板一致”,即S0//S1。但劈理作用在强硬层和软弱层的表现不同,例如,原岩为中厚层砂岩(强硬层),呈弱应变域,原始层理保存较好(图7a);而原岩为中薄层的泥质粉砂岩、泥岩(软弱层)则表现出强劈理化(图8a)。②经历第一期变形之后,地层表现为“层板一致”。研究区持续受到近于南北向挤压作用,表现为劈理(层理)发生褶皱作用。并且由于褶皱翼部处于拉伸状态,故在褶皱翼部发生断层作用(图8e),此为第二期变形(S2)。③在上述两期变形基础上,研究区及邻区还发育有走向北西—南东的断裂构造(图7a、图8f),切割上述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层。区域上,第三期北西—南东右行走滑断层(S3)普遍发育(李钦仲等,1992;王延华等,1996)。
综上所述,矿区共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其中,前两期属于挤压性构造,而第三期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具有张性、右行走滑特征。结合矿区银矿体、矿化蚀变带、地球化学异常长轴形态等特征与构造耦合性研究表明,矿区内银矿体、矿化蚀变带以及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均受控于第三期北西—南东向右行走滑断层。同时,紧邻矿区北侧相同构造体制下,见有宽约1.5 m含矿石英脉充填于北西—南东(150°走向)向断裂中。然而,在前两期构造未见有明显的矿化信息。因此,矿区内导矿、容矿构造均为第三期北西—南东向右行走滑断裂。
a—c.四峡口组第一期变形表现为“层板一致”,即S0//S1;b、c.为四峡口组第二期褶皱变形,即S2;a.第三期构造,走向145°的断层切割前两期构造,即S3图7 研究区四峡口组构造特征Fig.7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Sixiakou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构造年代学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在198~232 Ma存在一次广泛的构造热事件(陈衍景等,2010;胡召齐,2011;Li et al.,2013;李王晔等,2008;吴发富等,2013;许志琴等,1986)。并且,研究区周围卷入褶皱-推覆构造的最新地层为下—中三叠统。因此,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处于同碰撞挤压构造体制。晚三叠世,华北、扬子两板块相互碰撞而引起南北向挤压动力学体制在本研究区表现十分明显。南北挤压不仅发育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且使区内早期形成的区域性断裂带再次活化,最终表现为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断层(图3)。例如,研究区内山阳-凤镇断裂带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带被认为是多期次活动断层,但两者主要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吴发富等,2013;许志琴等,1986;张国伟等, 2001;杨永成等,2003)。
与此同时,旬阳坝-石瓮子推覆体内部发育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右行走滑断裂,如镇安县阴坡山-丘岭断裂、棋盘沟-东沟断裂等(李钦仲等,1992)。推覆体中发育该期右行走滑断裂,表明该推覆体在晚三叠世碰撞-挤压和两侧边界断裂左行走滑动力机制条件下,引起该推覆体具有右旋趋势。与此同时,由于两侧边界断裂的左行走滑性质,引起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北部相对向东运动,而该推覆体南部则相对向西运动(图9a)。在该推覆体南北两侧位移不同步或物质运移不协调的情况下(如推覆体北部前寒武纪基底较为稳定,而推覆体南部则相对容易发生滑脱作用),则会加剧该推覆体内部具有右旋机制。因此,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由于两侧边界断裂左行特征和推覆体内部物质的独特性,导致该推覆体具有右旋走滑体制(图9a)。
构造实验研究表明:随着右行走滑构造体制的持续进行,则会形成多种样式的附属剪性、压剪行及张裂性构造等(Fossen,2010)。因此,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在右旋运动学条件下,将会形成具有剪切性质的里德尔剪切(R、R’)和压剪性破裂(P)之外(图9b),还将形成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雁行状”张裂隙(T)、缝合线构造(图9c)和一系列填图尺度的构造,如褶皱、断层等(图9d)。已如前述,研究区在晚三叠世处于同碰撞、挤压构造体制。上述第一、二期构造即形成于晚三叠世同碰撞过程中。第三期北西—南东向右行走滑断裂是在碰撞后期、旬阳坝-石瓮子推覆体右旋运动学条件下形成的张性破裂,即T破裂(图9c)。张性破裂会形成局部的低压区,当同期或后期发生构造-岩浆事件,成矿流体贯入时,极易带入成矿物质形成矿体或地球化学异常蚀变带。
a—d.九里坪组薄层状砂岩和厚层状砂岩“层板一致”,即S0//S1。且由能干性不同,造成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异;b、c.为四峡口组第二期褶皱变形,即S2;e.九里坪组中层状“层板一致”,即S0//S1;板理发生褶皱及断层,即S2;f.九里坪组中北西—南东向断裂切割第一、二期构造,即S3图8 研究区九里坪组构造特征Fig.8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Jiulipi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图9 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构造机制Fig.9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Xunyangba-Shiwengzi detachment nappe
综上所述,小寨沟银矿体的构造体制是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右行走滑运动,热液条件可能是晚三叠世或侏罗纪构造-岩浆事件,矿质来源可能是九里坪组等围岩的Ag、Au元素高背景值(杨永成等,2003)或者热液自带成矿元素。因此,结合研究区构造体制、区内及邻区矿体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等特征,笔者提出小寨沟银矿床的成矿模式(图10)。
(地层图例见图3)图10 小寨沟银矿成矿模式图Fig.10 The metallogenetic model of xiaozhaigou silver deposit
①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晚三叠世碰撞挤压,地层原始层理劈理化。随着挤压的持续进行,形成一系列近东西的褶皱带和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体,此时山阳-凤镇断裂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具有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学特征。而且,由于南北向挤压作用,会产生近走向近南—北的张裂隙。②当逆冲推覆作用无法卸载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时,即在逆冲推覆的晚期,则会引起构造块体沿构造薄弱带(如山阳-凤镇断裂带、镇安-板岩镇断裂带等区域性断裂)发生侧向走滑挤出(Liang et al., 2015;Li et al., 2019;陶威,2014)。③在构造块体侧向挤出过程中,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在上述两侧断层的夹持下,由于构造受力的不均一性、推覆体内部物质的能干性强弱不同等多种因素,引起推覆体的右旋性质(如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向西运动过程中,该推覆体北部有前寒武系稳定基底的阻挡,从而导致该推覆体北部向西运动较慢,南部运动较快,造成该推覆体的右旋运动学)。同时,推覆体内部近东西向的右行走滑派生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雁行状”张裂隙(T),并在右行机制下,张裂隙具有右行走滑特征。④在上述构造特征基础上,研究区在晚三叠世和侏罗纪发生构造-岩浆事件,山阳-凤镇断裂附近的晚三叠世柞水岩体和研究区中北部的侏罗纪花岗岩株就是岩浆事件的有利证据(弓虎军等,2009;李钦仲等,1992)。闫臻等(2014)在山阳-柞水矿集区研究认为该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同时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本区晚三叠世或侏罗纪岩浆活动为成矿物质提供矿质来源,或者流体将九里坪组高背景Ag元素(杨永成等,2003)等元素萃取,并在张性断裂内发生一系列物化作用。从而在本区形成北西—南东向银矿体或长轴呈北西—南东向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
与此同时,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在相似的构造体制下,均发现有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的不同矿种、矿化蚀变带或长轴呈北西—南东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说明该区北西—南东向张性断裂作为控矿构造具有代表意义。因此,建议对本区构造体制详加解析,以利于扩大找矿成果。
(1) 研究区构造体制受控于南侧的镇安-板岩镇断裂和北侧的山阳-凤镇断裂。两者均为自北向南的逆冲、兼具左行走滑性质断裂带,且由于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自身受力不均一等众多因素,引起该推覆体内部具有右行走滑机制。
(2) 旬阳坝-石瓮子滑脱推覆体内部右行走滑体制引起该带内发育一系列“雁行状”北西—南东走向张性断层。而研究区内银矿体、银矿化蚀变带及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均受控于该期北西—南东向张性断裂。
(3) 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相似的构造体制条件下,也发现有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的不同矿种、矿化蚀变带、地球化学异常等。因此,建议对本地区构造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在该区扩大找矿成果。
致谢:笔者感谢与西北大学梁文天副教授、鲁如魁副教授和岳远刚博士的有益讨论。野外工作得到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杜武刚工程师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得到西安地调中心陈隽璐研究员、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赵平甲高工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